時代變遷 中國運營商的變革
這些半專業數據讓消費者味同嚼蠟,盡管他們代表著運營商的努力,但坦白講,這些基本提不起消費者興趣,畢竟,4G+沒有革命性,甚至沒有革新性,如今消費者的思維和知識已經極大地拓展,他們不會只期待更快的接通速度和更高的視頻分辨率,他們期待的是虛擬現實或者漂浮在沙漠、大海之上的移動基站,顯然,中國運營商做不了這些事情,或許,只有Google或者蘋果能干得出來,于是,尷尬的事情再次發生,整個沃4G+的發布會,最大亮點終于又被定義成高達450億的補貼,這可能也是唯一讓消費者興奮的點,而且在2016年,中國聯通定制、非定制機都可以享受合約機政策,可見聯通對用戶流失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而短期奏效的方式只有補貼。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3/287938.htm中國的企業總是急功近利,運營商也難逃這個魔咒,事實上,用補貼吸引客戶本身就是一段短視的行為,而這種短視最該控訴的地方正在于他們永遠換不來忠誠度,諸如“我舍不得我的號碼”這種事兒,估計再也不會發生在補貼時代了,而當運營商業績下滑,無法供給足夠的補貼之時,遭到拋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兒,更糟糕的惡性循環在于,運營商因要強推補貼,很可能以犧牲“用戶體驗”為代價,這大概就是運營商話語權不斷降低的真正邏輯吧,事實上,大多數消費者還是愿意花更多的錢,享受更好的服務,過于依靠補貼應該是中國運營商在一個時代跑偏的路,需要回頭了。
默默奉獻,運營商的管道人生
一方面因運營商提供的東西太過老套,幾年來他們重組、拆分,輪調掌門人,更像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自然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開發出好的產品,特別是通信產品,更需要不斷地打磨才有可能提供優質的用戶體驗;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時代,與通信相關的產品實在太多,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有比“動感地帶”更流行的品牌。

事實上,在功能機時代,消費者對運營商和手機制造商的關注各占50%,談到手機最多是諾基亞換了什么樣子的殼子,以及山寨機的雙喇叭和血壓儀,但智能機時代,手機已經完全搶走了運營商的風頭,縱然移動、聯通、電信總想在iPhone外殼上鐳射自己的logo或者把開機畫面弄得“專屬于我”,但消費者只知道這是蘋果手機,而非任何的運營商手機,可以說,由于蘋果們的過于強勢,整個移動互聯網都是以硬件為導向的,比如蘋果發布一款新的A系列處理器的轟動效應,要比什么4G+戰略的發布震撼多了,畢竟,前者以產品為導向,而不是以補貼為導向。
如果說蘋果的硬件改變的是一種導向格局,讓運營商從宏觀上掉了隊,那么,微信、陌陌等軟件的出現,則幾乎讓運營商在微觀上徹底閉嘴,也就慢慢成了沉默的管道。
坦白來講,微信的語音和信息的質量并不如運營商提供的傳統服務,一些重要的電話,消費者還是習慣利用手機直接完成,但問題在于,微信可不止語音和短信,一個朋友圈就足以秒殺任何運營商軟件服務,而一旦用戶打開微信,他們也就再沒有耐心去打開另外的通信方式了,于是,傳統的短信和彩信幾乎是被微信、陌陌等新型的社交工具瞬間秒掉了,而核心的語音服務竟也成了運營商最后一塊利潤池;
從現在這個趨勢看,運營商已經錯過了變革最佳時期,他們之前嘗試飛信、翼聊等服務早已銷聲匿跡,這種的差距讓運營商離客戶越來越遠、離高利潤也越來越遠,自然離話語權也越來越遠。打個比方,未來的通信時代,運營商提只供基礎的送水服務,賺取基礎利潤,而OTT服務,則更像是把運營商提供的水變成了酒,白酒或者紅酒,利潤率會呈幾何式增長,希望,運營商在未來還能推出些相對不錯的服務,否則,他們將永遠沉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