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隱含著什么 不要被忽悠了
大概是2015年5月份,我與彭劍鋒老師、施煒老師去一家非常著名的工控企業交流,他們的老板一直在講要做工業4.0,要做智能工廠,甚至已經開始和某家電企業合作。當時他說,要引領未來智能工廠的標準,像英特爾一樣占領智能工廠的制高點。回來以后,針對他們的情況,我進行了思考,并寫了一個項目建議書。這個建議書的核心就是要從價值邏輯出發,否則可能會有問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2/287454.htm我們先來看看英特爾。坦率地講,英特爾在做平臺戰略的時候并不是一開始就設計好的,而是在無意之中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的。無意中,富士通曾經讓英特爾生產游戲機的芯片給了格魯夫啟發,因為,根據摩爾定律,IT產業,計算的效率是關鍵,而芯片是效率的核心,所以做芯片必然會很有前途,于是花了大概幾萬美金,從富士通手里把芯片專利買過來,開始存儲轉向了CPU。但做著做著,發現客戶并不買賬,為什么呢?因為客戶花了大價錢買高效率的芯片,但是電腦整機的效率并沒有提高。因為,其它的東西如聲卡、顯卡等等不配套。所以就逼著他們開發總線,如是,英特爾聯合IBM、微軟、惠普等巨頭形成一個行業聯盟,進行總線開發,并進行開放,形成一個軟件開發平臺,讓所有的應用基于該總線進行開發,于是乎,英特爾的春天來了,一不小心做成了標準。
但是如果你從一開始就要做標準,我認為一定是做不成的,因為你沒有人愿意讓你去扼住他的咽喉,沒有人必須遵循你所提供的標準。這個暫且不說,那么為什么英特爾做IT產業的制高點,形成標準戰略就一定會成功,而我所講的工控企業這么做會有問題呢?
英特爾的成功是因為它為極大規模的用戶創造了巨大的價值。從而能幫助他的客戶極大的提高盈利能力!英特爾創造的價值是極大地提高了客戶的產品性能,而電腦行業本身的市場需求就是巨大的,所以一旦把這個產品改良之后,必然會贏得巨大的市場價值。因此,它無意的標準,客戶都愿意買單,一不小心就成了所謂的“標準戰略”。
同理,如果我們要做智能工廠的標準或平臺戰略,這當然是可以的。但是試想一下,美的也好、格力也好,假設它投資20億去做一個智能工廠,這會為他們帶來什么?洗衣機依然還是洗衣機、電視機還是電視機,產品本身并沒有產品質的變化,雖然工廠的效率可能提升了,人力成本的投入減少了一些,但是這并沒有節省多少,白白投入了20個億,卻沒有讓產品發生質的改變,沒有讓客戶看到巨大盈利價值,我想,這么走是很難的。
所以,聽起來非常美妙的工業4.0平臺戰略、標準戰略,從現階段來看,我認為是行不通的。不是工業4.0平臺戰略不行,是出牌的順序有問題,我們還是要回歸到客戶、回歸到價值,不斷創造價值,不斷成功,不斷盈利,然后不斷積累,不斷攤銷研發成本和固定成本,將來有一天是可行的,或者像西門子那樣,能夠通過資本的力量,不斷進行整合。因此,盡管我們說戰略思考要“從后天看明天”,但是戰略突破一定是“從今天走向明天”。從今天現實的客戶需求,從今天現實的問題出發,一步一步的走向明天!這是最根本的。
這是第一點,首要是要清楚業務邏輯和價值邏輯。
二、工業4.0是戰略創新,而不僅僅是運營創新
從紅領這個案例我們還可以得到第二點啟示:工業4.0是戰略創新,而不僅僅是運營創新。
為什么我反對把工業4.0等同于智能制造?制造只是一個生產運營過程,很多人把它等同于智能制造,這是有問題的。
我們看紅領的智能制造過程,它的人機協同是很現實的,是有效的,它的關鍵不僅僅是運營創新,柔性化、流程化。它最本質的東西是戰略的創新——C2M。即形成消費者社區,鏈接個性化制造云平臺,實現從供應鏈管理轉向需求鏈一體化管理。再假設格力、美的希望通過無人工廠實現個性化、柔性化訂制,這是運營創新的范疇,這又有多大的價值呢?另一方面,客戶似乎也不太需要個性化定制洗衣機、定制空調,似乎是產品的進一步智能化更有需求。
客觀地說,紅領現在也并沒有完全實現這個目標,如果它最終把前端的消費者社區完全建立起來,然后整合后端的制造云平臺,真正實現需求鏈的一體化,那它的未來不可限量。紅領的成功絕對不是制造的成功,而是戰略的成功。所以我們講,要理解工業4.0,不僅在于運營創新,而更要著重于戰略創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