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國內動力電池市場的格局演變與發展
動力電池作為電動汽車核心零部件,對電動汽車發展尤為重要。而電動汽車的發展,也推動著動力電池的發展。兩者相輔相成。優良電池性能有利于改善汽車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2/287453.htm1、中日韓鋰離子電池三足鼎立格局
1991年,日本Sony能源技術公司傳來喜訊,稱自己開發了一種以聚糖醇熱解碳(PFA)為負極的鋰離子電池。日本,乃至全世界為之歡呼。至此,鋰離子電池真正問世。緊跟著,日本一方面加大對鋰離子電池的技術研發,一方面又大批量地生產鋰離子電池,二次電池產量日趨飆升,大量電池企業開始大規模的生產鋰離子電池,最終實現產業化和商品化,使鋰離子電池運用到手機、筆記本電腦等各大領域。2000年以前,日本鋰離子電池產量占到全球產量的95%以上,世界鋰離子電池市場一直被日本占據著。
隨著中國和韓國迅速崛起,中韓相繼投入鋰離子電池產業并陸續量產,憑借著國內廉價的勞動力市場和低價原材料,一直以來中韓走的是低價銷售競爭路線,鋰離子電池價格被迫壓低。在這種趨勢下,中韓鋰離子電池迅速獨占一方市場,打破了日本一枝獨秀的市場格局,中日韓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到了2011年后,日本由于受地震的影響,鋰離子電池產量在全球的市場份額繼續下降,已經被韓國所替代。韓國受益于三星、LG等鋰離子電池廠商出貨量的增加,連續數年在“電池大戰”中奪魁,日本鋰離子電池霸主地位告一段落。就中國而言,一直以來都夾在韓日中間,突破不明顯,鋰離子電池世界市場份額始終在20%~30%之間徘徊,偶爾突破30%,難超40%,相當穩定。有媒體預測,未來中國將打破這種格局,成為鋰離子電池一匹“黑馬”。三分天下已成定局,內部競爭十分激烈,就看誰做得更長遠。
2、國內外鋰電企業的角逐
分析人士稱,全球經濟已經進入了“創新驅動”階段,企業面對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不得不加強技術創新,改進生產方式和完善營銷方式等各個方面。企業要想滿足客戶和消費者的需求,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走在諸多電池企業最前列。目前,日本電池最大的優勢是技術創新,韓國則運用成本戰略迅速崛起,中國則是努力開拓替代市場轉移技術和成本帶來的壓力。各大勢力運用不同的戰術,互相競爭和尋求更高突破。
在整個鋰電池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的也寥寥數家,而從2012年到2015年數據分析可見,各大鋰電企業波動起伏很大。如圖表1顯示,有些企業一直保持著領導者地位,比如LG:一往無前,繼續在戰略和執行兩塊有奮進;三星SDI:從與SB LiMotive這邊邊緣化的角色一步步走入核心圈;BYD:從挑戰者變成了跟隨著。而一部分企業卻在不斷進步,光芒閃耀。比如Lishen +Amperax+ Microvast:依靠國內的需求拉起來了;Hitachi:在混動的領域繼續開拓。但是,另外一部分企業因為諸多原因,卻在一步步走下坡路,比如A123被中國萬向集團收購后,到2015年沒有了;JCI 離LG最近,只能依靠48V系統翻身。
圖表1 2012年~2015年全球鋰電企業角逐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