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設立"中國制造2025"專項資金 推動智能制造
供需兩端發力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1/286478.htm盡管是產業方面的改革計劃,但中央政府的部署同時強調了需求端。昨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加強標準建設,面向市場多樣化需求制造消費者和客戶需要的高質量中高端產品。
近年以來,有關中國缺乏制造高端民用產品的話題一直是輿論的焦點。從馬桶蓋搶購熱潮,到近期李克強總理在一個座談會上舉例說的“中國至今不能生產模具鋼,比如圓珠筆的‘圓珠’都需要進口”,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由此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劉培林告訴本報,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提高后,消費需求的規模在擴大,消費需求的結構在升級,新的消費需求和更新換代的消費需求都在不斷孕育。而中國制造能力和設計能力、配套體系也有了相當的基礎。在這樣的背景下,在中國制造+互聯網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制造業和服務業結構升級,能夠同時擴大新供給,釋放新需求。
他進一步表示,這一方面可以提高供給質量,另一方面也會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從而能夠更好滿足市場上的消費需求。
配套政策加速落實
“中國智造”路線圖明確后,如何落實到具體政策是市場關注的焦點。記者獲得的消息顯示,有關政策和資金方面的調研和文件編寫已經在進行中,將根據推進階段和行業逐步推行。
其中,市場化方向和手段是受訪人士經常提到的內容,也是昨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到較多的內容。一名接近工信部的人士昨日告訴本報,在資金投入模式方面,將重點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制造業重大項目建設、企業技術改造和關鍵基礎設施建設。
同時,相關部門將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逐步從“補建設”向“補運營”轉變,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昨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提出,要完善加計扣除等政策,適當加大財政投入,設立“中國制造2025”專項資金,啟動一批重大標志性項目和技改工程。同時,還要加強國際交流,深化中外制造業創新合作。
此外,智能制造、綠色制造、質量品牌提升等11個配套實施指南、行動計劃或專項規劃將“抓緊”發布。李克強還提到,促進大中小企業、初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協同,加快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雙創”平臺,帶動更多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
本報記者昨日還從工信部、發改委等部門相關人士處獲悉,互聯網和工業制造的融合已經有比較久的歷史,“十三五”期間將更有針對性地在幫扶和淘汰方面出臺一些政策,實現臺階式跨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