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設立"中國制造2025"專項資金 推動智能制造
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兩個行動計劃同時出現在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引發多個行業的深度關注。而在昨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兩大戰略首度聯袂亮相,“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就此出爐。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1/286478.htm《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專家認為,“互聯網+”此前更多受到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的關注,而更根本的制造業內容也應該是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此次提出的概念為“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智造”擬出了線路圖,中國的產業升級有望受益于這一決策。
會議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對促進制造業升級等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必須堅持市場導向,引導企業適應和引領市場,在“中國制造+互聯網”上盡快取得突破,實現中國制造邁向中高端。此外,會議還明確要出臺11個配套實施指南、行動計劃或專項規劃以及設立“中國制造2025”專項資金等具體措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培林對本報表示,加快推動這項工作取得進展,對于當前穩增長也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經濟增長的L型軌跡的豎邊有多深,在多高的增速中樞上穩定下來,根本上取決于新的增長動力有多強勁。去庫存、去產能、去杠桿等,均屬于做減法。這些減法可能帶來就業減少、財政減收等影響,需要新的高質量的增長點來吸收這些影響。而“中國制造+互聯網”的發展,將孕育更多高質量增長點。
邁向“工業革命4.0”
盡管“中國制造”曾經在世界范圍內風靡一時,但隨著人口紅利等優勢的逐步喪失,傳統模式或將難以為繼。在世界前沿經濟學家紛紛討論起“第四次工業革命”時,相當一部分中國制造的競爭力仍停留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的規模化和低成本老路上。
經濟學界普遍認為,面對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加快布局,中國制造業面臨“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產業轉型升級刻不容緩。
在這一背景下,昨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以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為抓手,加快構筑自動控制與感知技術、工業云與智能服務平臺、工業互聯網等制造業新基礎,培育制造業新模式、新業態、新產品。
記者注意到,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正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特點。由此可見,高標準推進產業升級已經逐步形成共識。
工信部部長苗圩此前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政府計劃用3個10年來實現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就是第一個10年的行動綱領,目標是把中國從全球制造業的第三方陣,提升到第二方陣。最終目標,是到2045年躋身第一方陣。苗圩還表示,“互聯網+”,就是實現三步走目標第一步“中國制造2025”的強有力工具,將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如何開啟中國制造的升級之路,對各個行業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課題組的研究報告認為,“十三五”是中國從工業化中后期走向工業化后期的關鍵5年。當前,由發達國家發軔,全球已進入“工業革命3.0”時代、“工業革命4.0”時代。
這份報告還稱,與過去兩次工業革命有很大的不同,中國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和全球最大的新興經濟體,是以一個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的姿態出現的。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大機遇,加快形成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新格局,中國有望到2020年初步完成從“工業革命2.0”向“工業革命3.0”的升級,并奠定“工業革命4.0”的重要基礎。
參照德國的“工業4.0戰略”,可以發現在邁向“工業革命4.0”的道路上,大企業被寄予了厚望。與之呼應的是,李克強25日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對《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和《“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時強調,大企業也要開展“雙創”,主動“+互聯網”,通過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方式,廣泛集聚各方資源,實現個性化設計、柔性化制造、網絡化營銷,以模式創新促進傳統產業煥發生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