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元件/連接器 > 業界動態 > 中外傳感器產業的差距在哪?

        中外傳感器產業的差距在哪?

        作者: 時間:2016-01-21 來源:電子發燒友 收藏
        編者按:產品化還不是很理想,很多傳感器技術,其實國內的實驗室研究水平并不是很差,可惜未能充分利用,沒有轉化為進入市場的成熟產品。

          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教授董永貴介紹,中國大致從1980年以后開始重視技術的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在研究方面的發展水平還算是比較好的。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1/286034.htm

          他說,技術的研究需要比較長時間的投入,一款傳感器的研發,要6年-8年才能成熟,一般中國企業都承受不了這么長的周期。中國企業更難以承受失敗,而傳感器的研究失敗的風險很高。

          根據董永貴在日本訪問時了解到的情況,日本企業支持的研發中,很多形不成產品,但是企業能夠承受,10項中只要2項-3項能夠變成產品就行。

          “相比之下,我們很多企業都是準備去拿別人現有的東西。”董永貴說,這種思路是有問題的,包括我們總是希望引進國外現成的、有自己項目的人才。“都不準備養魚,而是撈一條魚來。”

          相比于比較大型的儀器設備,傳感器在產品化過程中需要的投資一般不是很大,所以比較適合小型企業投資。在這方面,中國應該是有優勢的。然而,如果從另外一個方面考慮,這也是一個短處。

          傳感器行業的一個特點是,傳感器本身技術含量高,但單只傳感器的價格一般不高。此特點導致的一個結果是,盡管傳感器的技術附加值高,但單純依賴傳感器很難形成可觀的產值。

          按照董永貴教授的比喻,傳感器有點像中藥里的“藥引”,本身功能很重要,但真正形成規模還需要依賴整服藥劑才行。國外很多傳感器公司一旦在某種傳感器上有突破,很快會有相關的測量儀器開發出來。

          而且,在中國的專利保護機制下,傳感器中辛辛苦苦研發出來的關鍵技術,往往呈現一種“訣竅”性質,被抄襲后,很難說清楚,企業也打不起官司。國內雖然也有MEMS傳感器企業,但都是委托加工,搞不好就被加工企業自己拿去做了,目前的企業創新體系有很大的問題。

          2012年的時候,一位國內傳感器領域的前輩在一次會議上說,為什么中國傳感器事業發展不好,就是缺乏能夠到國務院講課的領袖人物,這個領域研發的時間長,顯著度不夠,本身是很小的東西,所依據的物理現象是幾十年、上百年前就發現的。

          這位學者指出,這種研究實際上非常辛苦,比如說有一種加速度傳感器,在石油行業中用于地震波測量,所依據的是蘇聯幾十年前提出的原理,但是直到這位專家在蘇聯解體后,到了美國才形成產品得到應用。

          “越是需要厚積薄發、廣種薄收的領域,我們差距越大。”董永貴認為,現在差距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



        關鍵詞: 傳感器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安区| 克什克腾旗| 新源县| 清新县| 寻乌县| 双辽市| 曲靖市| 林口县| 沈丘县| 昌宁县| 广灵县| 台东县| 胶州市| 曲阜市| 彭山县| 改则县| 曲松县| 普宁市| 湖北省| 会同县| 韶山市| 丽水市| 崇文区| 金塔县| 安化县| 滁州市| 丰台区| 始兴县| 运城市| 钦州市| 库尔勒市| 西吉县| 鹤壁市| 福清市| 石门县| 琼海市| 安陆市| 板桥市| 文水县| 丰台区| 壶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