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壓公用線路無功補償現狀與新進展
4.連續調節自動無功補償
如VCQC(DWZK)線路型自動補償裝置。其根據電容器無功輸出與端電壓的關系Q=2πfCU2,通過調節電容器的端電壓來調節其無功輸出,達到穩定電壓、提高功率因數、降低線損的目的。本裝置主要由控制器、電壓調節器和高壓并聯電容器組成,有下列特點:
4.1 電容器不分組、不投切即可實現9檔輸出,電壓調節范圍為(100~60)%母線額定電壓,無功輸出為(100~36)%電容器容量。
4.2 調節過程中無過電壓及涌流,保證了電容器的安全運行。
4.3 電容器長期在額定電壓及以下運行,大大延長了使用壽命。
4.4 調節中電容器電壓不突變、不脫離電源、無調節延時,真正實現了實時調節。
4.5 損耗小,最大值僅為電容器容量的2‰,為SVC的五分之一。
4.6 自動化程度高,使用簡單,“傻瓜機”設計風格,運行時無需人為控制,出現問題自動提示、自動閉鎖。
5.優化設計自動無功補償
前述自動補償裝置在技術上的最大缺點,是由于只能采集安裝地點后邊線路負荷而決定是否投退,故只能補償其后線路的無功,而不能補償前面線路的無功。YGWJ-6、12W2優化設計自動無功補償裝置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設計研發的新產品。
本方案以整條線路為單元進行總體的無功補償最優化設計,通過設在變電站出口的采樣裝置,用無線的方式和線路各點的無功控制終端進行數據交換,由主采樣點檢測裝置對整條線路的無功電壓等參數進行數據分析,制定出線路無功補償最優化投切方案,控制各點的無功控制終端動作,是單元線路始終保持在最優的節能狀態,實現穩定電壓、降低線損的目的。
即采用智能化的線路首端采樣技術,通過控制自動無功補償裝置的投切,在要求補償點在兼顧后端的無功需量及電壓質量的前提下,采取過補的方式補償前端的無功需量。
6. 全無功隨器自動補償
隨器是指安裝在配電變壓器低壓側,即就地補償;全無功即指把配電變壓器的無功損耗完全補償,如其所供無功負荷還有剩余,也要在此處完全補償,不要留給上一級變電站進行補償;自動補償就是說跟蹤無功負荷變化進行補償。如果10kV線路上接有N臺配電變壓器,N臺變壓器都必須進行全無功隨器自動補償。如果資金一時困難,就應該從線路末端或無功負荷最大的點開始,待資金問題解決后再逐一完善補償。
圖3是全無功隨器就地補償方式,配電線路中只有有功功率p流動(用實線條表示)。無功功率q用虛線條表示。

圖3 全無功隨器就地補償方式示意圖
其有如下特點:
6.1 高效降損。其控制策略是全無功、就地、自動跟蹤無功補償,任何負載率下都能補償到變壓器高壓側的功率因數為1.0或略微倒送無功,配電線路上基本上只有有功電流流動,節電效益顯著。
6.2 監測功能齊全??蓪崟r測量用戶端的三相電壓、電流、有功/無功功率、總有功/無功功率、三相相位、分相功率因數、電容器電流、三相電壓諧波、三相電流諧波、電壓畸變率、電流畸變率、電容器投切狀態、諧波量、電壓、電流、有功、無功、功率因數等多種電參量。
6.3 容量大。存儲十五天的各組控制器的投切次數及投入的累計時間。無縫隙優化補償功能,預置設計電容最優投入計算。減少投切次數,無功補償輸出路數9路。分組或分相控制,9路電容器,以基波無功功率為參考物理量,實時控制 電容器的投切。
6.4 兩種模式。分為普通模式和節電模式,普通模式根據變壓器低壓側所測試的參量(功率因數和無功功率等)進行投切;節電模式是補償到變壓器高壓側功率因數為1.0。
7.結論
中壓公用配電線路無功補償裝置的多元化,為各地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綜合考慮進行選用打下了物質基礎。
7.1 資金充裕、想取得最佳降損效果、以前沒有搞過無功補償或現有裝置很差的,可采用全無功隨器自動補償、或優化設計自動無功補償、或連續調節自動無功補償方式,其中沒有低壓集中無功補償的應優先選用前者。
7.2 現有分散固定補償完備的,可選用線路分散自動補償中的4段控制形式,或連續調節自動無功補償方式作為補充。
7.3 資金缺乏、技術力量低下、經濟不發達的,仍可選用線路分散固定補償(小容量、多布點、多臺放置在負荷中心)方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