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S和RIS系統規劃過程的基本環節及內容
規劃、引進和構建PACS及RIS系統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不同于醫學成像設備(如CT、MR、CR等)的引進,對國內大多數醫院及其醫學影像學科而言,執行PACS及RIS系統的規劃、設計和論證過程,仍然存在相當的難度和較多不易把握的環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99353.htm在正式的PACS規劃和引進過程,通常的步驟是先產生一個需求方案文檔,稱為RFP(Requirement For Proposal),作為指導整個系統引進過程的綱領文件。當在需求方案中充分地規劃和定義了醫院和影像學科信息化過程所可能要求的主要系統需求,然后按此方案完成系統的引進和構建,這是成功地實現醫院醫學影像學科信息化建設的可靠保證。
但是,完成一個真正有價值的RFP,要求對所規劃的信息系統(如PACS系統)設計的技術層面以及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具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否則將難以使RFP真正具有確保系統成功實現的綱領性指導文件的職能。
RIS系統亦是醫院最重要的醫學影像學信息系統之一,其與PACS共同構成醫學影像學信息化環境。尤其是近年來DICOM標準向RIS管理域的擴展,以及IHE(Integrating The Healthcare Enterprise)對醫學影像學環境的信息流管理模型的定義,為醫院對RIS系統規劃定義了更深層次的需求。對用戶而言,其關鍵點在于,必須將醫學影像學信息化環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設計和規劃,這應該成為成功實現醫院醫學影像學科信息化建設的基本要求,因此,RIS系統的規劃也應該順理成章的成為RFP基本內容之一。
下面把在國內醫院環境中,執行PACS和RIS系統規劃、設計、購買和構建過程可能需要考慮和論證的主要環節,或者說建立醫院PACS和RIS系統需求方案應該關注的問題和要求做一個概括的說明和介紹,希望能對醫院醫學影像學科信息化過程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 PACS系統
1. 影像采集設備(Modality):
影像采集設備的引進和購買雖然并不包括在PACS的引進和購買范疇,但影像設備作為PACS系統的數據采集前端,是PACS系統規劃和購買過程必須予以考慮和論證的部分,因為PACS系統必須順利地實現與納入PACS系統管理框架的現有(或將購買的)影像采集設備間的連接和數據通訊。在PACS規劃和購買過程對已裝備或將要裝備的影像采集設備需要進行兩方面的論證,即DICOM標準遵從和影像通訊連接(Connectivity)的論證。
1) DICOM標準遵從論證:下述需求除了應用在PACS規劃和購買過程,也同樣可以作為新的影像采集設備購買過程的需求規劃。需要確認的DICOM SOP支持類型及其執行功能描述如下:
基礎DICOM SOP遵從:
擴展的DICOM標準遵從:
* 最基礎的要求是至少提供對該成像設備所產生的影像類型IOD的存儲(Storage)執行過程的支持,譬如,成像設備為CT機,則至少要求支持CT Storage SCU, 如果為MRI設備,則至少支持MR Storage SCU.
一般的情形,90年代中期以后的數字化成像設備可以提供Storage SCU支持,并通常為設備的標準配置,具體遵從細節應該以該設備附帶的DICOM Conformance Statement陳述文檔描述為準。90年代末以后多數提供商已將Modality Worklist SCU作為其影像設備的標準配置,近年來,將mPPS和Storage commitment SCU作為標準配置的影像設備也逐步增多;擴展的DICOM標準遵從所列項目,一般情形設備提供商多將其作為成像設備的選配項,對設備的規劃提出這類需求可能會增加投資,因此醫院應根據實際需求決定是否執行這類功能規劃。
2) 影像通訊連接(Connectivity):
a) DICOM影像設備的連接和通訊:在典型的PACS影像工作流,影像應該從影像采集設備直接傳送至PACS服務器完成影像的歸檔存儲過程,即是說,DICOM影像設備在邏輯上應該是直接與PACS服務器連接和通訊,因為DICOM Storage SCU是影像采集設備最基礎的DICOM標準遵從項,而對DICOM Storage SCP的支持也是PACS服務器的最基本的要求和屬性,因此,在PACS系統的網絡拓撲中DICOM影像采集設備直接與PACS服務器通訊并完成影像的歸檔存儲過程(archiving),成為必然的要求。對于某些PACS提供商的系統拓撲中DICOM影像設備的影像經過某類專用工作站或所謂”DICOM網關”后再轉接至PACS服務器的系統構型,用戶在規劃和引進過程中有必要對此提出疑問并進行審慎的論證。
b) 非DICOM影像設備的連接和通訊:對于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不能提供DICOM標準支持的影像設備,完成與PACS系統的連接和通訊需要采用一類稱為”DICOM網關”的轉換設備或軟件完成非DICOM影像至DICOM影像的轉換后再傳送至PACS服務器完成歸檔存儲過程。因此,存在這類情形的醫院在考慮PACS系統的規劃和購買時,應該將”DICOM網關”的論證列入規劃范疇。通常采用的”DICOM網關”執行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式:
* 軟件升級:要求成像設備提供商執行影像設備軟件升級,完成對DICOM影像輸出的支持。如果投資狀況允許,這應該作為首選的方式,其通常可以獲得標準的DICOM IOD(如CT IOD或MR IOD)類型輸出,但此種軟件升級方式通常價格較為昂貴。
* 專用的DICOM網關設備:部分影像設備商可以提供專用的DICOM網關設備,用于將非DICOM影像設備接入PACS系統,采用這類專用網關設備也可以獲得較為可靠和效率較高的DICOM影像轉換,但對國內多數醫院可能也同樣存在價格承受力的問題。
*視頻采集轉換:這里的視頻采集轉換指通常由PACS系統商提供的DICOM網關解決方案,由視頻采集卡和轉換控制軟件組成。優點在于一旦該非DICOM設備淘汰后,該網關仍可應用于其它具有視頻輸出的影像設備(如B超等),缺點在于影像質量缺乏標準的控制手段以及采集操作可能存在不便。
其它的影像格式轉換方式也有通過(如FTP)獲取影像采集設備的非DICOM影像后,直接執行影像格式轉換操作獲取DICOM影像后輸出。這類方式其用戶獲得的網關軟件模塊僅對應于用戶環境中某一特定的成像設備的影像類型,而這類影像設備多已接近淘汰年限,一旦該設備停止使用,其應用的DICOM網關軟件很難直接應用于醫院的其它設備,其投資的效用也隨之終止。從這個意義而言,醫院在規劃過程中對于應用此類DICOM網關的方案需進行充分的論證和權衡。
2. PACS服務器管理系統(包括工作流管理和接口系統)
PACS服務器管理系統的規劃和購買論證可能需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 DICOM標準遵從:完整的遵從應該包括通訊、數據庫設計和影像媒質存儲格式管理三個層次分別提供對DICOM標準第8部分(通訊)、第6部分(數據定義)和第10部分(Media Storage/File Format)定義和規范的全方位支持。
a. DICOM通訊:
基礎的DICOM SOP遵從:
* 至少應該提供對DICOM標準定義的全部影像IOD的Storage SCP的支持
b. 數據庫設計:
DICOM標準第6部分(DICOM Dictionary)對執行DICOM標準規范的操作和處理過程可能涉及的數據類型、屬性等做了相當詳盡的定義,PACS(也包括RIS)系統數據庫設計提供對DICOM標準第6部分的數據定義的遵從和支持,是保證系統在醫學影像學信息化環境中始終具備良好的適應性和兼容能力的基礎。如果一個PACS提供商的系統產品數據庫設計不能對DICOM Dictionary(DICOM標準Part 6)所定義的數據類型及其屬性提供充分的支持,在用戶環境實際的應用中,譬如在執行某些新的SOP(如新的影像類型)執行過程中,該數據庫很可能將出現不兼容和匹配問題,這類問題可能迫使PACS提供商不得不對其數據庫執行改動操作,顯然,這種情形對PACS產品的用戶存在潛在的危險和不利。但如何確認PACS提供商的系統數據庫具備對DICOM Dictionary定義的遵從,作為用戶端的醫院較難獲得確定的信息和證據,或許可能的處理方式是要求PACS商承諾其提供對醫院醫學影像學信息化環境中可能涉及的全部數據類型的兼容能力。
c. 影像媒質存儲格式管理
在影像存儲和存儲管理格式方面提供對DICOM標準的完整遵從,對用戶存儲的數據的持續有效性是至關重要的,這應該被視為最高層次的數據安全需求。簡言之,在影像存儲格式管理方面提供對DICOM標準的完整遵從,可以確保對醫院而言至關重要的影像數據的安全和有效性不會依賴于特定的系統提供商,即便系統提供商的系統產品或其維護支持服務過程因各種原因不能持續,醫院不得不對已有系統的部分或全部進行更改或更換時,系統已積累的全部影像數據信息仍然可以導出至新的系統管理框架內,從而保證醫院的數據資料管理的連續性和持續有效性,不致于因提供商或其產品的原因被部分”丟失”甚至完全廢棄。
具體的要求,包括兩部分:(1) 要求PACS提供商在影像數據存儲格式管理上保證提供對DICOM標準第10部分的完整遵從,包括媒質存儲支持DICOM File-set定義和DICOMDIR格式管理;(2) 要求提供并執行DICOM標準定義的壓縮算法。某些系統提供商執行自己專有的壓縮算法,雖然其聲稱可以實現更高倍率的無損壓縮,但是,這樣的結果是完全窒息了DICOM標準遵從提供的開放性特征,使醫院的影像數據的導出完全依賴于特定系統提供商的軟件執行過程(解壓縮過程),這顯然使影像數據的持續有效性面臨著潛在的危險。
2) 在線存儲系統及設備規劃
影像歸檔存儲(Archiving)是PACS的基本任務及功能要求,存儲管理模式和應用設備的選擇等,對系統的響應速率存在著顯著的影響,同時,影像存儲設備及其管理系統部分也是影響PACS總體投資的主要因素。因此,對PACS系統存儲管理設備的規劃應該予以相當的重視。
典型的PACS存儲模式和管理流程通常分為在線(Online)、近線(Nearline)和離線(Offline)存儲及管理。醫院在規劃PACS系統時應該要求系統提供商對影像數據在上述三種狀態存儲管理模式間遷移過程的控制和維護能夠提供自動執行和管理的能力,這是PACS服務器管理過程的基本要求。
通常情形,在線存儲用磁盤陣列實現,一般采用RAID-5構型,以提供良好的容錯能力、較高的數據讀取速率及最大的磁盤空間利用率。近線存儲目前多采用光盤庫(CD/DVD jukebox)或磁帶庫(DLT jukebox)實現,推薦采用前者。磁帶庫存儲管理對環境要求較高,為保證數據存儲的可靠性和良好的讀取能力,可能需要對數據磁帶執行定期的轉錄和重寫操作。影像數據位于在線或近線存儲位置可以執行不需人工介入的自動查詢和影像自動遷移、轉存,離線存儲指影像數據存儲媒質單元(如光盤、磁帶等)被放置于與系統分離的存放位置,系統不能執行離線存儲媒質上的影像數據的自動讀取操作過程,需要人工介入操作。
通行的PACS系統存儲架構為”磁盤陣列+光盤庫(或磁帶庫)”模式,這種模式比較好地兼顧了近期影像數據(在線存儲)的快速響應能力、中遠期影像的自動讀取操作能力和對投資水平實施適當控制這三方面的要求。在線存儲成本較高,應根據用戶的投資水平設計合適的在線存儲間期,從而完成最貼近醫院實際情形的PACS存儲管理解決方案。
近年來,隨著磁盤陣列成本價格的顯著降低,尤其是性價比較好的”SCSI to IDE”模式磁盤陣列在技術上的成熟,為PACS存儲方案提供了一個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選擇。醫院現在可以用接近普通PC存儲的投資,獲得性價比非常高的磁盤陣列在線存儲,基于這類磁盤陣列,醫院可以從容的規劃PACS系統的”完全在線”存儲方案,即能夠以逐年擴展在線存儲(磁盤陣列)容量的方式,真正實現所有影像全部處于在線狀態,為系統的快速響應能力提供完全的保障,同時,因所有影像均為在線狀態,僅需配置簡單的光盤刻錄設備(CD/DVD-R)作為影像數據”備份”解決方案即可,省去傳統PACS存儲方案中昂貴的光盤庫或磁帶庫投資,使系統整體投資水平和執行效率都可同時獲得優化。因此,推薦在PACS系統在線存儲方案規劃中選擇”磁盤陣列-CD/DVD-R”并執行影像全在線存儲管理模式。
另一類低端的PACS存儲解決方案是基于普通PC機配置硬盤的簡單存儲方式,這類方案雖然有投資水平低的長處,但PC系統的不穩定、PC硬盤讀寫I/O的響應速率限度等都不同程度的制約了這類存儲方式的性能發揮。雖然PC存儲也可以基于操作系統實現RAID-5類的容錯構型,但其效率受系統資源等因素的限制也影響其性能的提升。因此,基于普通PC的存儲方式應用于中等規模以上的PACS系統存儲存在著較多的不利因素。
3) 影像工作流管理能力
PACS影像的應用操作過程主要是醫學影像的診斷瀏覽過程,這個過程的特殊性在于一次操作和處理的影像數據容量巨大,即影像診斷過程不僅需要操作當前檢查的影像序列,同時常常需要操作同一患者既往多次(多種)檢查的全部影像,而這些影像的存儲或響應位置可能在本地硬盤,也可能位于遠程(如PACS服務器)系統的在線或近線存儲內,甚至位于多個不同的存儲管理系統管理域內。這種情形決定了要獲得較高的系統響應速率,單純依靠PACS系統的影像在線存儲和擴展網絡帶寬都難以滿足需求,這就是近年發展起來的PACS影像工作流管理(Workflow Management)進程所要承擔和實現的任務。
目前比較通行的PACS工作流管理進程包括自動路由(Auto-routing)、影像預取(Pre-fetching)和影像預載(Pre-loading)等。只有真正有效地運用了特定的影像工作流管理進程,才能可靠地保證PACS影像診斷過程所要求的執行效率和響應速率。
因此,推薦醫院在PACS系統的規劃中對影像工作流管理進程提出具體的需求,以確保PACS提供商的相關產品可以滿足醫院對系統響應的特定要求。
3. PACS工作站系統
PACS影像工作站的規劃和購買論證可能需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 DICOM標準遵從
基礎的DICOM SOP遵從:
*應該要求提供對醫院當前或今后可能操作的影像IOD類型的Storage SCU支持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PACS影像工作站DICOM標準遵從的規劃并非必需的項目。對PACS影像工作站提出DICOM標準遵從的要求往往預示著投資額度的增加,對每一項DICOM標準遵從的增加在多數PACS提供商的產品都可能要求額外的付費,減少工作站對DICOM標準遵從的項及數目則預示著投資額的降低。因此,醫院在執行PACS系統的論證和規劃時,有必要對每一臺/組PACS工作站必需的DICOM標準遵從項進行恰如其分的評估和研究,以期提出一個可滿足醫院及醫學影像學科正常工作流程執行中對影像工作站DICOM標準遵從的基本需求。
PACS影像工作站通訊的對象主要為PACS服務器,如果醫院的影像學科采用同一PACS提供商的產品完成系統構建任務,PACS工作站與服務器、工作站與工作站間的通訊通常不必執行速率較低的DICOM通訊,而可以通過提供商內部定義的通訊方式實現更有效率的影像數據交換。但是,考慮到醫學影像學科環境往往存在著其它第三方網絡系統資源(如影像采集設備、后處理工作站等),以及影像學科的發展和系統今后的擴展都可能引入第三方系統設備,因此,至少應考慮一臺影像工作站具備必要的DICOM標準遵從,以便為當前應用的PACS系統提供一個基于工作站途徑的與第三方DICOM標準遵從系統及設備執行通訊和數據交換的接口方式。
PACS工作站對于DICOM Print Management SCU的支持,可以為PACS系統硬拷貝輸出提供一個便捷的執行方式,但是,工作站具備執行影像膠片打印輸出能力使任何具有工作站影像操作權限的人均可執行影像的膠片硬拷貝輸出過程,這可能增大醫學影像學科的膠片輸出管理難度,這些因素都需要在醫院執行PACS系統規劃過程中予以考慮和權衡。
2) 工作站構型和配置的規劃和考慮
主要是兩個方面的規劃和考慮,即顯示分辨率和工作站配置構型選擇。
顯示分辨率是一個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在目前的工作站硬件技術水平狀態下,選擇較高的分辨率預示著投資額可能會顯著地增加,因此,基于國情的設計,可能需要根據醫院的實際投資水平確定一個既能滿足基本診斷要求又不至于顯著增加醫院的投資壓力的PACS工作站顯示分辨率規劃方案。根據ACR(America College of Radiology)標準,對PACS診斷工作站顯示分辨率要求分為兩類,一類是Small matrix images如CT/MR/RF/DSA等,顯示分辨率512×512×8bit可滿足診斷要求,即普通PC機配置的彩色顯示器應可基本滿足分辨率需求;另一類稱為Large matrix images,如CR/DR影像,ACR對分辨率要求的定義為1024×1024×10bit,這需要專業的灰階顯示器才能達到這一參數指標。但專業的灰階顯示器昂貴的價格所造成的投資壓力對于國內大多數醫院可能都存在著承受力問題,作為變通的解決方式醫院雖可以采用寬屏的彩色顯示器(分辨率通常可達1600×1200×8bit)作為替代方案,但建議投資水平允許的醫院盡可能保證至少規劃一套標準的灰階顯示器以便確保復雜病例影像的診斷和會診質量。
在工作站配置構型的選擇上,由于醫學影像診斷的執行和完成過程同時涉及PACS和RIS系統的的操作,即PACS和RIS系統工作流程在此環節需要被物理地集成在同一位置,因此,影像診斷工作站的配置和構型應該適應這一需求,并能夠提供優化的執行方式使診斷醫師可以方便地進行PACS和RIS系統相關軟件模塊的操作。單機雙屏(一臺主機配置兩臺顯示器)的工作站構型應該是一個較為可取的配置,其可以為診斷醫師提供同時執行RIS診斷報告過程和PACS軟拷貝影像瀏覽過程的能力,同時雙屏也可以提供較之單屏更大的影像瀏覽和顯示空間,有利于診斷過程的操作和執行。目前通行的計算機操作系統如Windows 98、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均可容易的實現單機雙屏構型配置。推薦醫院在進行PACS工作站規劃時選擇單機雙屏的影像工作站構型。
4. 醫學影像瀏覽服務系統
現代PACS的管理和應用范疇已經擴展至整個醫院信息化環境,PACS影像除了應用于影像學科的影像診斷過程外,另一個重要的應用領域是為醫院臨床診療過程提供網絡化的醫學影像學支持服務。現在通常采用Web方式(Intranet方式)實現,即在PACS系統框架內建立一個提供醫學影像及其相關信息瀏覽服務的Web服務器,為醫院整體信息化環境提供影像、影像檢查及影像診斷報告的查詢和瀏覽功能。
醫院在執行PACS的影像瀏覽服務系統規劃過程時主要需要著重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 影像流程設計與DICOM標準遵從:根據不同的影像數據流程考慮可能要求影像Web服務器提供不同的DICOM SOP遵從,通常情況下應該支持下述DICOM SOP執行:
a) Storage SCP:應該要求支持醫院信息化環境中可能應用的全部DICOM影像IOD類型的Storage SCP。執行 Storage SCP可以接受來自PACS服務器的DICOM影像,即放射科PACS的影像可以通過DICOM通訊遷移一個拷貝至Web服務器管理環境。
b) Query/Retrieve SCU:執行DICOM Query/Retrieve SCU使Web服務器可以直接向PACS服務器查詢并提取需要的影像。
2. 影像格式及壓縮方式的考慮:影像格式通常有兩種選擇,一是直接提供DICOM格式影像瀏覽;另外一種選擇是將DICOM影像轉換為JPEG等普通影像格式后提供瀏覽。推薦采用DICOM影像瀏覽方式,因為DICOM影像可以為瀏覽者提供更為豐富的患者及影像相關信息和操作功能。從減輕醫院信息化環境網絡干帶寬壓力以及保證瀏覽效率考慮,影像瀏覽服務通常需要對影像采用適當倍率的壓縮(有損壓縮)后提供瀏覽,從安全的角度而言這也是必要的,目的是使這類向整個醫院信息化環境開放(共享)的影像不同于作為醫療檔案存儲的PACS服務器管理的原始影像。如果可能,應該強調用戶可以自定義影像的壓縮倍率,以便可以容易的選擇提供適宜影像質量的壓縮率。
3. 集成RIS系統的相關信息和數據:除了提供影像的瀏覽服務以外,影像檢查相關的信息如診斷報告、檢查狀態信息等,也應該可以通過該Web服務提供瀏覽服務,這要求提供商能夠同時集成PACS和RIS的數據信息。
4. 影像數據瀏覽過程的用戶安全控制(影像工作站的控制和用戶權限的管理):影像在醫院整個信息化環境的共享,實際上相當于在一定程度上對公眾環境開放,因此,是存在著安全問題的。目前通常采用的基礎安全管理方式包括兩類,一是影像瀏覽工作站側的控制,即通過軟件管理的途徑僅允許指定的工作站執行影像瀏覽操作;另一個方式是用戶注冊及權限管理,即只允許通過專門管理的用戶注冊程序執行注冊過程的用戶能夠執行影像瀏覽操作。這兩者的結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安全的保障。
5. 臨床影像瀏覽要求的顯示分辨率及工作站配置:根據ACR標準,臨床影像瀏覽過程采用常規的PC顯示器分辨率可以滿足需求,因此,對影像瀏覽工作站通常沒有特殊的要求。但是,由于操作的數據是醫學影像,常常要求同時對數十幀以上的影像執行操作和處理,因此,這類影像瀏覽工作站宜配置足夠的系統資源(如CPU、內存及網絡接口帶寬等)。
二、 RIS系統
RIS系統的規劃對醫院及其醫學影像學科是一個需要予以相當重視的內容,這是因為RIS系統的引進和執行是醫學影像學科信息化環境建立的關鍵組成,換言之,完成影像學科傳統的管理模式向數字化、計算機化管理模式的轉換過程,主要有賴于一套解決放射科整體工作流程的RIS系統的建立以及成功運行。
RIS系統的規劃應該強調兩點:(1)流程化系統管理。要求對放射科整體工作流進行管理、控制和操作,而不是簡單操作以工作站為中心的相對獨立執行的功能模塊;(2) 相關標準及規范的遵從和執行。現在討論RIS系統的規劃,存在兩個不可回避的內容,即標準(DICOM/HL7)遵從及IHE流程方案的執行能力。
1. IHE流程方案及標準(DICOM/HL7)遵從
IHE流程方案的支持及標準(DICOM/HL7)遵從對現代RIS系統規劃有相似的含義,因為IHE定義的流程模型的基礎主要是通過標準(主要是DICOM和HL7標準)的執行完成數據信息在醫院信息化環境(著重在影像學環境)中優化的執行和通訊。醫院用戶執行RIS系統規劃時,應重點要求和考慮兩點:
1) 要求提供必要的DICOM SOP支持和HL7接口通訊能力。DICOM SOP遵從方面,現階段至少應該提供Modality Worklist SCP和Modality Performed Procedure Step SCP的支持;HL7支持方面,在RIS-HIS通訊界面應該能夠提供雙向(送出和接收)數據通訊的HL7接口能力,在RIS-PACS層面至少能夠提供單向(RIS至PACS)的HL7通訊接口。
2) 要求具備持續地跟蹤并執行IHE流程方案的響應能力。IHE的流程方案的定義是一個動態變化和增長的過程,RIS提供商要具備跟蹤并快速響應和執行新的流程方案的能力,除了對發展狀態和動向的把握以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對醫院尤其是醫學影像學科工作流程執行的特點和需求的理解和把握。真正做到了對這類流程的理解,軟件的實現是比較容易的。由于IHE流程方案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醫院用戶環境中的RIS系統的執行(包括運行管理、功能操作過程以及工作流程模型的設計和調整等)也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醫院在規劃時應該對此予以關注和考慮。
2. 系統整體工作流程管理
RIS系統的規劃,必須強調實現對醫學影像學科整體工作流程執行過程的管理,即在對影像學檢查實際流程中的各個環節的操作和處理上具備專門的功能模塊設計的基礎上,同時應強調系統對各功能模塊執行流程化的集中控制和管理,即集中式管理模式,軟件架構通行采用Server/Client模式。集中式的管理使RIS常規工作流程中的各執行環節的操作容易實現有效控制,同時亦能可靠地保障不同功能模塊之間的數據交互和通訊執行的效率。
3. 其它相關因素考慮
1) 系統用戶化過程:RIS系統是一個用戶化需求相當突出的信息管理系統,一則因為其關聯的信息管理流程較多(PACS系統及醫院環境其它信息管理系統),同時,不同層次和規模的醫院均可能存在著大量個性化的流程執行和應用慣例方面的特殊要求。因此,醫院在規劃RIS系統時,應該對自己的具有個性化和特征性的一些運行操作和管理模式做到心中有數,并在擬就的需求規劃方案中予以強調和體現。由于用戶環境對RIS系統的需求存在著動態變化的特點,因此,有必要要求RIS系統提供商具備動態地響應用戶變化和新產生的需求的能力;從RIS系統的功能執行方面,應該要求RIS提供商的系統產品能夠賦予用戶充分的用戶化設置和定義的能力,譬如數據項(如檢查部位/檢查部門/申請科室/收費/診斷模板等等)的自定義能力,以便提供靈活的系統執行機制適應復雜的用戶環境需求。
2) 用戶權限管理:由于RIS系統的許多操作涉及患者醫療檔案數據的產生、編輯和處理,因此,執行嚴格的和獨立的用戶權限管理是必要的。醫院在執行RIS系統規劃時應該對此提出明確而具體的需求說明。
3) 與PACS、HIS系統的通訊和交互:RIS系統在一定意義上是連接HIS與PACS的一個中間環節,在IHE流程執行模型中這一特點尤為突出。因此,RIS必須具備相應的功能執行能力完成與不同狀態的HIS系統及PACS系統工作流的集成和數據通訊,理想情形,應該是基于標準(主要是DICOM/HL7標準)層面的集成。在IHE定義的流程,RIS系統與PACS系統至少需要在影像采集設備(Modality)、PACS服務器和影像工作站三個環節上實現集成和通訊。對于此項,醫院在執行系統規劃時,應該有適當前瞻性的考慮并提出明確的需求陳述。
三、 結論與說明
總而言之,執行醫學影像學信息系統(PACS和RIS)的引進規劃對國內醫院用戶是一個必要且有價值的過程和任務,在系統的引進之前完成一個基本滿足醫院相關需求的規劃文本,可以幫助醫院容易地界定將引進的系統應該達到的規模、實現的主要功能指標和任務以及對于實際投資水平進行預估和控制,同時,規劃文本本身亦可以作為規范和保障系統引進、實施過程的指導性文件。因此,有條件的醫院推薦在執行系統引進過程之前,對醫院的實際需求和PACS及RIS系統相關的技術要求進行必要的歸納和準備,咨詢該領域的專業人士和機構,爾后建立自己的PACS RIS系統規劃方案,這樣將會大大降低系統投資的風險和確保系統投資的有效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