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博倫通信城域以太網測試解決方案
·設備的傳統路由協議,如BGP,OSPF,ISIS 等協議
·設備的傳統MPLS協議,如LDP, RSVP-TE等協議
·實現E-Line和E-LAN等以太網服務的技術,如PWE3, VPLS等。
·設備轉發性能測試
這類設備或者網絡,測試內容主要包括:
· 協議基本功能測試。比如,路由協議能否建立鄰居關系? 能否正確發布,學習和計算路由表? 偽線能否正確建立?VPLS的MAC學習和洪泛功能是否正常? 是否存在VPN泄漏?能否自動發現PE等等;
· 擴展性測試。比如,路由表的容量有多大? 設備最多能建立多少個路由協議鄰接關系? 等等;
· 性能測試。集成協議平面和數據平面的測試,驗證路由和MPLS協議交互對于正常業務轉發的影響;
· 高可靠性測試。MEF 要求運營商以太網具備50ms以下的故障恢復時間,所以需要驗證網絡或者設備的快速收斂速度和故障恢復時間;
· 一致性測試。不同廠家對于協議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所以會造成互通性問題。一致性測試驗證廠家設備對于協議的實現是否符合標準;
· 負面測試。實驗室環境是理想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設備可能工作良好。但現網是一個復雜的環境,其中存在很多異常的網絡事件,這些時間會給設備的正常運行造成影響。比如,鄰居路由器執行一次撤銷路由和通告路由的行為,就會要求設備的CPU重新計算路由表。頻繁的這種行為,會給設備造成負擔,對其穩定性是一個挑戰。負面測試就是通過測試儀表仿真各種網絡事件,觀察被測設備在長時間復雜環境下的穩定性,從而減少安設到現網以后的工程故障。
SpirentTestcenter為以上測試提供了業界最全面的解決方案。
2.1.1.Spirent Testcenter IP/MPLS 測試方案
Spirent Testcenter 提供全面的IP/MPLS 網絡測試方案:
路由協議測試,包括RIP,OSPF,ISIS,BGP, PIM-SM/PIM-SSM等,以上路由協議支持IPv4和IPv6版本;
MPLS信令協議,包括LDP,RSVP-TE,MP-BGP;
支持Martini和Kompella仿真;
支持PWE3仿真;
支持基于LDP的VPLS和基于MP-BGP的VPLS仿真;
支持L3VPN和6PE仿真;
支持以上協議和技術的功能測試;
支持以上協議和技術的協議擴展性測試;
通過CommanderSequencer調度各種協議和鏈路的網絡事件,長時間對設備施加負面測試壓力,觀察設備在異常網絡環境下的穩定性和健壯性;
支持以上協議和技術的一致性測試。
協議測試都是比較復雜的測試,特別是在進行電信級的大規模仿真測試時,更需要測試人員有一定的路由和MPLS技術基礎,所以Spirent Testcenter 為所有單播和組播路由協議,MPLS信令協議,各種MPLS VPN的測試都提供了配置向導,可以方便用戶快速準確生成測試。
圖9SpirentTestcenter路由和MPLS測試配置向導
另外 Spirent Testcenter 提供了最好的協議平面和數據轉發平面集成測試手段,在協議平面建立起來的網絡拓撲結構上直接生成驗證流量,通過數據轉發平面來驗證協議平面工作的正確性,以及協議平面計算對于數據轉發性能的影響。
圖10SpirentTestcenter數據平面和協議平面集成測試
2.2. PBB/PBT 測試方案
PBT技術的基礎是IEEE 802.1ah定義的PBB(Provider Backbone Bridge,運營商骨干橋接)技術,IEEE把PBT技術稱為PBB-TE(Provider Backbone Bridge Traffic Engineering,支持流量工程的運營商骨干橋接技術)。PBB又稱為MAC-in-MAC,是一種基于MAC堆棧的技術,用戶MAC被封裝在運營商MAC內,通過二次封裝對用戶流量進行隔離,增強了以太網的可擴展性和業務的安全性。在運營商網絡中,用運營商MAC進行交換。PBB的關鍵是在MAC-in-MAC封裝中引入了24 bit的I-TAG(業務實例標簽),可以支持2^24次方的服務實例,達到電信級以太網規模。圖11 是PBB封裝圖。
PBT技術基于PBB技術,其核心是對PBB技術進行改進,通過網絡管理和控制,使CE中的業務事實上具有連接性,以便實現保護倒換、OAM、QoS、流量工程等電信網絡的功能。相對于PBB, PBT技術做了一些簡化,包括:
不支持洪泛,對未知目的地址數據幀直接丟棄。
PBT關閉了PBB的組播功能,不轉發而是丟棄組播數據;
預先配置PBT通路,關閉了廣播學習功能
不支持生成熟協議,關閉了用于阻止網絡內出現環路的協議。
運營商可以管理不同路由上的負載,防止負載不均衡情況的發生。
PBT技術采用外層MAC加上外層VID(B-DA+B-VID)來表示一條隧道,進行業務轉發,使CE受到運營商的控制并能隔離用戶流量。到某一個目的B-DA MAC 地址的通路,可以對應多個隧道,每個隧道有唯一的B-VID, 其中一條隧道為工作隧道, 其他隧道為備用隧道。
圖11PBB封裝圖
目前PBT沒有定義控制層面,隧道的建立主要依賴于人工配置。
PBT技術支持帶寬管理和CAC(ConnectionAdmissionControl,連接接納控制)功能,以實現對網絡資源的管理,通過網管配置或NC(NetworkController,網絡控制器)建立連接,可方便實現靈活的交換和TE。
PBT技術采用IEEE802.1ag中的CFM(ConnectivityFaultManagement,連接性故障管理)機制來持續地監視網絡中的隧道狀態。當主用隧道失效時會把業務自動轉移到預先建立的備用電路上。有些廠商聲明可以獲得15 ms的故障倒換時間。
PBT技術兼容傳統以太網橋的架構,不需要對網絡中間節點進行更新即可基于對數據幀進行轉發,數據幀也不需要修改,轉發效率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