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鏈路自適應策略的IP分析技術
數據通信領域測量吞吐量的一種替代方法提供了這種能力。在數據通信領域(如手機行業),吞吐量測量被用于測試性能。為此任務設計的精密儀器能提供與被測系統性能相關的精確數據,如吞吐量(幀計數和數據包大小精度)、延遲和抖動。
使用這樣的IP測試設置(見圖3)測試射頻協議棧的性能會曝光常規的基于服務器的測試系統無法查證的隱藏在TTI水平的錯誤。
圖3:安立提出的測試設置樣本。
安立提出的測試系統會執行如下操作:
1. 移動設備(手機或其它用戶設備)使用射頻協議棧為基站模擬器(如安立用于LTE的MD8430A)建立一個撥號。這就在基站和撥號PC之間創建了一個數據鏈接。
2. 一臺IP測試儀器(如Anritsu的MD1230B數據流量發生器和分析儀)生成一個確定的IP數據流。該流經過基站模擬器到射頻協議棧(負責調度數據傳輸)和射頻發射級。一旦用戶設備收到IP數據,用戶設備就將數據發送到撥號PC。
3. 撥號PC內的IP軟橋將來自COM端口(來自撥號)的IP數據回送至IP儀器(通過以太網端口)。
4. IP儀器接收返回的數據流?,F在它可以通過比對每個接收到的數據包與傳輸的時間和內容來計算往返時間、抖動、吞吐量和錯誤率。
對上行測量,過程相同但方向相反。
新設置的優勢
對定時測量(往返時間和抖動)和數據包的數量和規模(吞吐量和包/位錯誤率)的測量來說,IP工具的精度遠超任何PC/Unix應用。通常,此類儀器可提供精確到μs(某些測量,甚至是ns)的計時精度。此外,該計時精度是由儀器制造商保證的。
IP儀器的另一個優勢是IP數據流的可重復性。 基于PC/Unix的方案實現一種真正的數據協議棧(如在FTP應用的TCP)時,會對可用傳輸帶寬的變化做出動態反應。這使得它不可能在不查看TCP日志的情況下,得到有關射頻協議性能的相關信息。這就使業已繁瑣的過程益發麻煩:在這種情況下,用戶在分析射頻協議日志前,必須要分析TCP日志。而IP儀器,可以永遠發送相同的數據模式,從而使用戶能夠專注于射頻協議分析。
重復性的另一方面來自這樣一個事實:當協議棧處理信息時,射頻協議會對被傳輸的信息重復幾次地進行背書和格式重組。該過程如何進行取決于提供給射頻協議的初始IP包的大小。因此,實現重復性的關鍵是:不僅要發送具有相同抖動特性的相同數量的數據包,還要在每次測量時重復IP數據包的大小。借助IP分析儀可以做到這點,但基于PC/Unix的應用則無法實現。
如果正確定義了IP數據流,并了解射頻協議配置,則這種測量方法可以很快地給出用戶設備所用的射頻協議棧性能的詳細信息。
在射頻傳輸領域采用IP測試方法
就此,一個明顯的問題是:如果使用現有商用IP分析儀的好處如此明顯,為什么這種技術尚未被手機行業采用?原因在于射頻協議。
比對數據傳輸領域的協議,射頻協議極其復雜;采用快速鏈路自適應技術以來,它們變得越發難以把捉。由于這種更高的復雜性,所以,為了從先前描述的重復性和精確錯誤定位的好處中獲益,在設計IP數據流及在將IP測量結果與射頻協議的性能關聯時,就必須倍加小心。
所以,為應用這種來自數據通信領域的技術,手機開發業者要有一個學習過程。但若移動行業能夠成功地采用IP分析技術,則好處就是通過精確定位和協議層錯誤表征來提升手持設備性能。通過提高設備的功能完整性,開發商還可以更快地完成運營商的驗收測試,并在其設備基準測試中獲得更高分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