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Talus Vortex和Talus Vortex FX解決32/28納米IC
除非通過某些方式進行增強,不然的話即便目前最先進的Talus 1.2布局布線解決方案的實際容量也只在200萬到500萬個單元之間,所提供的生產率為每天100-150萬單元。結果會造成一種由容量驅動的生產率差距。為了處理32/28納米節點設計,實現包括1000萬以上個單元的扁平電路模塊是必不可少的,如圖7所示(另見側邊欄)。

圖 7. 物理實現工具對扁平容量需求永不滿足。
在過去,一直是通過提供多線程功能來增強物理實現工具的容量和性能。在有些情況下,這些功能是被“生搬硬套”到的傳統工具上,效果有限。相較之下,Talus 1.2中所有工具均完全內置有自帶的多線程功能。
前文已說過,多線程對工具的作用十分有限;基于阿姆達爾定律(Amdahl’s law)等計算機科學定律,(伴隨在其核心運行的每個線程)線程的數量越來越多所起到的效果卻越來越小。簡單來說,就是告訴我們,任何程序的加速均會受到并行數量的限制(也就是說,程序的最長序列片斷關系到程序的其它部分),如圖8所示。

圖 8. 阿姆達爾定律反映了多線程的局限性。
對于被用來創建ASIC/ASSP/SoC器件的物理實現工具來說 ,這些工具的并行部分約占到了50%到75%。就如我們從圖8中所看到的“ 甜蜜點(sweet spot)”, 而在best-case情景下, 使用8-10個處理核心,只可獲得約3倍的加速。
幸運的是,通過將物理實現任務分發到多臺機器上就可以克服阿姆達爾定律所定義的局限性。如圖9所示,采用全新Distributed Smart Sync(分布式智能同步)技術的Talus Vortex FX提供了與貫穿物理實現流程所有步驟(時鐘樹綜合除外,這種方法對它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智能同步技術相結合的獨特分布式管理。微捷碼將這款最新解決方案稱為Talus Vortex FX,它以Distributed Smart Sync技術增強了Talus 1.2。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