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高校動態 > 高校成父母接力站 大學生離不開保姆式照看?

        高校成父母接力站 大學生離不開保姆式照看?

        ——
        作者: 時間:2007-01-12 來源:中華網教育 收藏
        “80后”是不是“垮掉的一代”?

           成了“父母接力站” 手把手地領著學生走路 離不開保姆式照看?


           “父母陪讀,事事伺候;輔導員陪住,全職管理;聘用鐘點工,包攬一應瑣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是一所大學BBS上一個帖子總結的“半獨立時代”的生活狀態。

           進入大學,本是獨立生活的開始。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不肯松開拉緊孩子的手,陪讀大軍浩浩蕩蕩開進校園,與此同時,許多大學也紛紛推出一系列的“導航”措施。

           “全程導師”、“宿舍導師”、輔導員、年級班主任,伸手接過家長的接力棒,代替父母“拉”著的手,引導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如履薄冰地前行。

           招聘現場出現“家長陪同團”

           一所組織的畢業生供需見面會上,記者看到了活躍在招聘現場的“家長陪同團”——擁擠的會場上,年近半百的父母牽著孩子的手在各個招聘單位之間穿梭。

           “主要是對孩子不放心,怕他上當受騙,另外還能給他提提建議、打打氣。”一位家長說。

           而另一位家長的觀點則代表了許多家長的心思:“以前上學時也只是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的事情沒讓他操過心。找工作這么重要的事,我們能幫著做的就盡量多做一些。”

           “本來也不想讓父母跟著,可是我自己確實有些摸不著頭腦。”畢業生小寧說,“從小到大,我都生活在父母身邊,沒他們跟著,心里覺得不踏實。”

           而父母的陪伴并未給求職的學子們帶來好運。一家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部長告訴記者:“曾經有個身高差不多一米八的男生跟著父親和母親一起來應聘。本來他自身的條件不錯,但是我們老總和我們都認為,大學畢業后如果連求職都要父母陪同顯然是獨立能力不強,于是就沒錄用他。”

           大學教育趨于“低齡化”

           學校成了“父母接力站”


           日前,一所大學要求每位輔導員與學生同住宿舍。一名大學生介紹說:“我們的老師能清楚地知道哪個學生常深夜回來、哪個女生肚子疼了幾天、哪個男生喜歡在宿舍里大喊大叫……簡直和在幼兒園時差不多。”

           這種“低齡化”的管理和教育方式,如今屢屢出現。

           今年9月,廣州一所大學在原有班主任的基礎上,為每一個新生班級額外安排了一名助理班主任。暑假期間,學校特地對400多名新生助理班主任進行了集中培訓,使其能解決新生可能產生的環境、人際關系的壓力甚至對未來就業的焦慮等相關問題。

           重慶一列表監督大學生的每月花銷,4年的消費都將記錄在案。在這張記錄單上,學生需要填寫家庭成員、生活費來源、收入來源、消費詳情等,有“謊報”嫌疑的同學在周圍同學的監督下,也只能“實話實說”。

           此項措施的出臺,讓學生的一舉一動完全暴露在校方的視野之中,一旦發現異常,校方可以立即采取行動,或者告知家長。學校也就成了“父母接力站”,手把手地領著“孩子”走路。

           學生“不想長大”

           老師壓力越來越大


           小嫻是天津一所高校大三的學生。走進她的宿舍,最顯眼的就是床上擺放的大大小小的玩具。她最喜歡的是一個芭比娃娃:“我們是最好的朋友,每天晚上我都要抱著她睡覺。有她陪在我身邊,我覺得自己就像在家里一樣安穩。”

           小嫻碰到開心或不開心的事都會跟洋娃娃講:“我不知道怎么跟不熟悉的人講話,我想家。這種獨立的生活挺累的,真不想長大。”

           學生“不想長大”,大學老師,尤其是輔導員、班主任的工作不僅量增加了,而且更加瑣碎。

           南開大學一名做學生工作的年輕老師覺得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因為一旦走近學生,獲得學生的認可,老師就成了學生生活壓力、心理壓力、情感問題的承載器。有一次,半夜兩點,這位老師收到班里一名學生的短信。原因竟是宿舍有人打呼嚕,睡不著覺,老師成了第一個傾訴的對象!

           另一位老師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一次,一個剛從外地考過來的女生生病了,發信息問老師去哪里買藥。老師回復學生要乘某某路公車到某某站。結果,這個女生坐過了站,又發信息給她說:“過站了”。老師沒辦法,只好再回復:“看看路牌,有沒有車經過藥店。”最后,女生自己坐車回了學校,跑了一個下午也沒買到藥。

           那位老師說,這些已經年滿18歲的大學生,感情上遇到問題,不管是失戀的,還是擺脫不了糾纏的,都找老師;生活上遇到問題,出了交通事故、踢球受傷了,甚至丟了錢包,也會第一個打電話找老師……這種時時刻刻的傾訴、信任讓人精神緊張,把人壓得喘不上氣來。

           不過,這位老師已經找到辦法:“干脆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弟弟妹妹,甚至是沒有自理能力的人對待,就不會生氣了。”

           學校對學生還是要逐漸放開手


           如何幫助“長不大”的大學生上成長、成熟?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教授李毅建議,校方要做的是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要讓學生在大學中逐步學會獨立的生存,為進入社會做好準備。

           他同時指出,由于這批年輕人是在特殊的社會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已經習慣了過去的生活狀態,要想轉變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無論從社會、學校,都應給予他們一定的自由成長空間,使他們達到身心年齡同步,從而成熟理性地面對生活。


        關鍵詞: 大學生 高校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化县| 亳州市| 江孜县| 甘德县| 赤壁市| 鄱阳县| 革吉县| 霍林郭勒市| 大庆市| 嘉鱼县| 宜州市| 宁晋县| 翼城县| 辉县市| 栾川县| 商河县| 乡城县| 施甸县| 醴陵市| 开平市| 云和县| 抚宁县| 壶关县| 巴青县| 巴中市| 肇源县| 板桥市| 横峰县| 海淀区| 什邡市| 榆社县| 新乡县| 玛多县| 文水县| 汤阴县| 开阳县| 罗甸县| 康马县| 凤城市| 东港市| 宝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