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服務營運模式勝出關鍵
至于有關營運模式的形成,由于結合通訊、內容服務之后,將需要不同業者共同合作構成新的產業鏈。包含內容供貨商、服務平臺業者、汽車導航系統產品業者、應用軟件業者、電信營運商,及后端產品/廣告商。究竟何種創新服務有可能勝出?目前仍未有定數。但由于手機已是今日消費者日常隨身物品,加入空間信息后,可能的應用增多。目前各方皆積極不斷嘗試,希望能找到正確的獲利模式。以下介紹目前已有的幾種應用,提供讀者作為企業思考新營運模式的參考: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84436.htm車輛測速照像提醒:Pete Tenereillo開發免費應用軟件Trapster,其主要功能為提醒駕駛人交通違規測速的設置地點(包含測速照相、闖紅燈照相以及警車藏匿處等位置)。由于警務單位經常性變動測速照像位置,讓Trapster需要有效更新數據,以提醒駕駛人,降低違規風險。因此Trapster以用戶創造內容的方式,來保持數據的實時性,目前數據庫中,涵蓋超過34萬筆由用戶建立的測速地點數據。
實務上,Trapster的應用概念其實非常簡單,透過用戶在測速相機附近,按下記錄鍵后,即會將當時的地址,上傳至數據庫當中,成為地圖上之一筆警告記錄,只要用戶日后接近該區域,軟件便會發出警告,讓駕駛人有所警剔,避免超速。當一位用戶上傳數據后,另一位用戶可確認數據正確與否,只要按下確認,此數據即會再次更新,并且給予雙方信用評價,此機制可防止故意制造假數據的問題。
結合興趣點信息之3D圖資軟件-「Google Earth」:Google Earth是一款虛擬地球儀的軟件,其內建有地圖與各種地理信息(例如人口統計數字),是一套3D化的地理信息系統。2008年10月,Google發布了iPhone版Google Earth,軟件可結合iPhone的GPS和Wi-Fi無線定位功能,提供iPhone用戶3D立體地圖定位,當用戶使用搜索引擎輸入一個商店的所在地,地址會顯示在Google Maps之中,讓用戶立即知道該商店所在的方向、區域、與交通信息等指示。
同時iPhone版的Google Earth還具備Panoramio和Wikipedia兩個功能。Panoramio包含較為著名的建筑、風景、地標或其他用戶分享的照片;Wikipedia則是透過Google Earth接口可直接鏈接至維基百科的數據庫,提供用戶目前瀏覽位置的地理歷史、人口統計等網絡數據,方便用戶參考。
以上所提到的例子僅是手機運用定位信息的一小部分應用。其分別代表兩個發展的重要概念,Trapster說明應用Web 2.0由用戶產生數據的概念,而非由供應業者單方面提供內容,除了測速器,也可變更為餐飲店、旅游景點等因應不同目的而生的位置數據;至于后者的應用案例,說明單純僅有圖資所能產生的價值十分有限,結合額外的附加內容(Panoramio和Wikipedia),才有機會創造更多價值。
目前臺灣也有許多廠商正積極尋找新的網絡營運模式,如何參考國外的案例,結合本土的特色及需求,以推出符合國人需要的服務,相信是地理信息服務市場未來是否能夠順利開展的重要議題。
本文由 CTIMES 同意轉載,原文鏈接: http://www.ctimes.com.tw/DispCols/cn/%E8%B5%84%E7%AD%96%E4%BC%9A/MIC/%E8%A1%8C%E5%8A%A8%E6%9C%8D%E5%8A%A1/10090912007N.s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