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3C44B0X的U-Boot分析與移植
1.引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71653.htm嵌入式系統一般指非PC系統,它包括硬件和軟件兩部分。硬件包括處理器/微處理器、存儲器及外設器件和I/O端口等。軟件部分包括Bootloader、操作系統(OS)和應用程序。嵌入式系統的硬件和軟件都必須高效率地設計、量體裁衣、去除冗余,這樣才能在具體應用中實現更高的處理性能。其中,Bootloader是基于特定硬件平臺來實現的,負責硬件的初始化、嵌入式系統的引導加載等工作,是嵌入式系統開發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嵌入式開發的硬件平臺是根據應用需要定制的,因此不存在一個通用的Bootloader。U-Boot是一個支持多種CPU體系結構的 Bootloader。本文就是針對在自制開發板上實現U-Boot的移植。
2.U-Boot概述
Bootloader是一種引導加載程序。它是系統加電后運行的第一段代碼。從功能上說,Bootloader就是操作系統內核運行之前用來初始化硬件設備、建立內存空間的映射圖的程序。它將系統的軟硬件環境設定在一個合適的狀態,以便為最終調用操作系統內核,運行用戶應用程序準備好正確的環境。圖 1是Flash上同時裝有Bootloader、內核啟動參數、內核映像和根文件系統映像的典型空間分配結構示意圖。Bootloader啟動后,初始化硬件設備,并將嵌入式Linux內核和根文件系統映像分別加載到內核中的正確地址,然后跳轉到內核的起始地址啟動內核。
大多數 Boot Loader 都包含兩種不同的操作模式:啟動加載模式和下載模式[1]。
啟動加載(Boot loading)模式:這種模式也稱為“自主”(Autonomous)模式。也即 Boot-
loader從目標機上的某個固態存儲設備上將操作系統加載到 RAM 中運行,整個過程并沒有用戶的介入。
下載(Downloading)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目標機上的Bootloader將通過串口連接或網絡連接等通信手段從主機(HOST)下載文件。從主機下載的文件通常首先被 Bootloader 保存到目標機的 RAM 中,然后再被 Bootloader 寫到目標機上的FLASH 類固態存儲設備中。Bootloader 的這種模式通常在第一次安裝內核與根文件系統時被使用;此外,以后的系統更新也會使用 Bootloader 的這種工作模式。
U-Boot作為一種可以支持多種體系結構CPU的Bootloader,同時支持上述兩種工作模式,而且允許用戶在這兩種工作模式之間進行切換。它是由德國工程師Wolfgang Denk 從8XXROM 代碼發展起來,遵循GPL條款的開放源碼項目,支持多種處理器,如ARM,PowerPC,MIPS和x86等。
3.U-Boot的啟動流程
由于Bootloader的實現依賴于 CPU 的體系結構,因此大多數Bootloader都分為 stage1和stage2 兩大部分。依賴于CPU體系結構的代碼,比如設備初始化代碼等,通常都放在 stage1中,而且通常都用匯編語言來實現,以達到短小精悍的目的。而 stage2 則通常用C語言來實現,這樣可以實現復雜的功能,而且代碼會具有更好的可讀性和可移植性。U-Boot也是如此。
3.1 stage1
此階段相應的代碼在cpu/s3c44b0/start .s下。主要功能是完成硬件的初始化,主要包括屏蔽所有中斷,設置CPU的速度和時鐘頻率,RAM初始化,為加載stage 2準備RAM空間,拷貝stage2到RAM中,設置堆棧指針SP,跳轉到stage2的C程序入口點。其工作流程如圖2所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