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P的QPSK調制的設計與實現
3 硬件系統設計
3.1 硬件組成
(1)核心板核心板主要由一塊DSP組成,采用TI公司的TMS320VC5416。該器件采用增強型哈佛結構,片內共有8條總線(1條程序總線、3條數據總線和4條地址總線),具有功耗小,高度并行等優點;片內有128 K字節的ROM,16 K字節的DARAM,3個多通道緩沖串口(McBSPs),加強型的8/16位并行主機接口(HPI),16位可編程定時器,支持外部總線到內部存儲器的DMA操作。該器件外圍輸入輸出電平為3.3 V,內核電壓為1.8 V。
(2)電源部分 穩壓電源電路采用5 V直流供電,通過AMSll7電源轉換器分別轉換成3.3 V和1.8 V。因存在模擬和數字2種信號,同時需要模擬和數字供電,系統中利用2個10μH的電感將這2種電源分離,以免產生相互干擾。
(3)MCU部分 MCU采用STC公司的89LE58RD,其供電電壓為3.3 V,具有32個I/O引腳,20 K字節的片內ROM,256字節片內RAM。89LE58RD通過異步串口與PC機相連,其輸入輸出電平為TTL標準,通信線路上的數據信號采用RS一232C電平標準。系統采用MAX202進行電平標準轉換。
(4)A/D,D/A轉換采用D/A和A/D轉換器,該模塊選用了ADI公司的AD7303,它是一個8位雙通道電壓輸出D/A轉換器,最高工作時鐘為30 MHz。AD7303內部有1個16位的移位寄存器、2個輸入寄存器和2個D/A轉換寄存器。16位移位寄存器的低8位(DB0~DB7)用來存儲待轉換的數字量,高8位(DB8~DBl5)是控制碼,通過控制碼選擇通道和不同的數據裝載方式,通過控制位LDC、A/B、CRl和CR0設置為兩路輸出方式。AD7303采用SPI方式與。DSP的多路緩沖串口(McBSP)相接。
(5)SRAM 靜態存儲SRAM采用IS6lLV25616,其速度為10 ns,存儲空間為256 K字節,供電電壓為3.3 V。
3.2 實現方案
圖4給出調制實驗系統總體設汁框圖。PC機為通信終端;單片機用來控制數據收發;DSP運行QPSK等相關算法;SRAM用來存儲算法及相關數據。當系統重新加電時,自動把程序及相關數據導入到DSP中。PC機通過異步串口連接單片機,利用串口調試軟件如“串口調試助手”,即可與單片機交換數據。單片機一方面與PC機交換數據,另一方面則直接通過HPI接口從DSP內存中讀寫數據。這樣DSP與PC機通信不需花費時間,大大節省了DSP的資源。DSP利用多通道緩沖串行口McBSP發送數據給D/A轉換器,以便在模擬線路上進行傳輸。
4 QPSK的設計與實現
QPSK信號可看成是2個BPSK信號之和,它有4種不同的初始相位。首先在DSP中產生1個正弦波,然后從已經存入存儲器的數據中每次讀出2位二進制信息,串并轉換輸入的二進制信息,把偶數位信息放人數組I(同相支路)中,奇數位信息放入數組Q(正交支路)中,把產生的I、Q兩路的一部分PN碼片分別存儲于DSP內部存儲器,經過串/并轉換后的二進制信息與存儲器中的I、Q兩路的。PN碼片分別進行模2加運算,實現短碼擴頻,短碼擴頻后省去了低通濾波器,可直接正交調制,設計中采用了選相的方式,即根據擴頻后的I、Q兩路的信息進行選相。選相時I、Q的組合采用格雷編碼方式,當I=0、Q=0時選擇初始相位0;當I=0、Q=1時選擇初始相位π/2;當I=l、Q=1時選擇初始相位π;當I=1、Q=0時選擇初始相位3π/2。為保證每個碼元都能有完整的波形輸出,存儲的正弦波為兩個周期。1個周期有64個點,初始相位為0,相當于從第16個點開始連續讀1個周期正弦波。圖5是QPSK調制流程圖,圖6是調制后的QPSK信號波形圖,是在CCS仿真軟件中看到的波形圖。圖6中的縱坐標為幅度值,單位為mV;橫坐標為時間軸,單位為μs。
5 結語
實驗證明,基帶數字調制算法QPSK系統達到了設計要求,且能提供較高性能。但因缺少射頻模塊及天線,該平臺不能在無線信道上調試和實驗,這是下一步研究目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