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主樞紐信息系統的信息流分析
(4)服務能力信息
服務能力信息來源于政府服務機構,流向運輸主體和承運主體。
服務能力信息指明主樞紐的站場位置、倉庫數量、倉庫容量、倉庫位置、倉庫使用費、搬運和裝卸服務的人員、機械設備、價格等。
(5)運輸安排信息
運輸安排信息來源于承運主體,流向運輸主體。運輸安排信息有:運輸工具信息(運輸工具的型號,牌照號,車況)、服務人員信息(駕駛員信息、裝卸搬運人員信息)、日期安排、路線安排、裝卸安排、倉庫安排等。
(6)運輸信息
運輸信息源于承運主體的運載工具,流向運輸主體。
運輸信息包括運載工具(車輛)的狀態數據(溫度、經度、緯度、高程、速度、水平度、運動方向、輪胎氣壓、震動等)和運輸對象的狀態數據(溫度、濕度、氧氣濃度、特殊成份含量等)及駕駛員狀態數據(持續駕駛時間、注意力集中程度、體溫、呼吸頻率等)。
3.2 運輸業務中各主體的信息獲取手段
在貨運業務中,由于各主體性質的不同,決定了各主體獲取信息的手段也是不同的。
政府服務機構是交通基礎設施信息的提供者,由于帶有公共性質,因此,可以借助傳統的社會媒體(電視、廣播等)及互聯網向社會公布基礎設施信息。這些信息可以通過統一的門戶網站向社會提供服務,但各種信息可以來自不同的職能部門。各職能部門在業務管理中,本身需要建設龐大的網絡通信體系,這些網絡體系通常帶有專門性,其信息來源是穩定而且可靠的。
承運方既是信息的提供者,也是信息的使用者。在運力信息方面,他是提供者,但為了提供運輸服務,必須獲取政府機構提供的基礎設施信息。承運方在獲取政府信息方面,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基礎設施的動態信息和靜態信息;承運方在獲取動態運輸信息方面,需要依靠衛星服務及通信網的服務,通過公網傳遞車輛的運輸信息,在運載工具上,還要裝配獲取車輛信息和運輸對象信息的傳感器、通信設備。
運輸主體一般為單位或個人。單位可以‘通過固定的臺式計算機通過互聯網與承運單位或政府機構通信,獲取相關信息。對于個人而言,使用最為廣泛的通信工具是手機,通過GSM網或GPRS完成通信。在個人通信工具方面,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完善,手機與掌上電腦功能合并是發展趨勢。
因此,在考慮主樞紐的通信系統時,應該能夠適應這些通信工具。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58123.htm
4 客運業務分析及信息需求
客運業務的特點是隨機性強、產生頻率高、需求分散。在客運運輸之前,有大量的信息交互,主要體現在乘客對運力的獲取。在客運業務發生的過程中,在各主體之間都有信息傳遞,直到運輸業務結束。客運業務的發生及信息傳遞情況如圖2所示。
圖2中實線表示需要具體采取行動的過程,虛線表示參考過程或不需要采取行動的時間段。水平方向的線段表示信息或票據的流向,從信息或票據的供應方流向需求方,垂直方向的線段,表示各主體對具體事務的處理和執行。圖中表達了每個主體所處理的每個事務及在處理事務過程中信息的需求、供給和流動情況。
在圖2中,包含了客運需求信息、運力信息、基礎設施信息、運輸信息等。
(1)客運需求信息
客運需求信息來源于乘客,流向承運主體。運輸需求信息中指明人數、時間限制(運輸的開始和完成時間)、運輸工具限定、目的地等。
(2)運力信息
運力信息源于承運主體,流向乘客。
運力信息中指明承運主體(運輸公司)的從業情況(法人代表、企業資質、從業時間、投資規模、管理制度、聯系電話等);可以提供的運輸工具的種類、數量、運輸價格、性能參數(保養情況)、配置(保溫設施、保險、年檢情況、運輸信息反饋裝置等)信息;售票點的分布、乘載率;乘車點位置、終點站位置和換乘信息;駕駛人員的資格、從業經歷等。
(3)基礎設施信息
基礎設施信息源于基礎設施管理的企業和單位,流向乘客和承運主體。
基礎設施信息指明涉及本次運輸的靜態道路信息(起點、止點、道路里程、沿途通行費收取情況、道路分段等級、橋梁和隧道、加油加汽站分布、住宿就餐條件等)和動態道路信息(道路的通斷情況、擁擠情況、其他線路選擇、養護施工情況、各道路的氣象變化、住宿就餐可接待人數等信息)。
(4)運輸信息
運輸信息源于承運主體的運載工具,流向乘客及乘客家屬、單位(視需要而定)。
運輸信息包括運載工具(車輛)的狀態數據(溫度、經度、緯度、高程、速度、水平度、運動方向、輪胎氣壓、震動、濕度、氧氣濃度等)及駕駛員狀態數據(持續駕駛時間、注意力集中程度、體溫、呼吸頻率等)。
5 公路主樞紐組織管理業務分析與信息需求
組織管理系統是主樞紐的組織管理中心,肩負著行業管理、宏觀調控的使命,擁有運輸市場管理、組織多種方式聯運、開展運輸代理、主樞紐內場站的調度指揮以及與其他主樞紐的協調配合的職責。在綜合運輸體系中,公路主樞紐還具有與其他運輸方式的管理系統進行信息交互的作用。
公路主樞紐的組織管理系統,為各種運輸提供基本信息,并以法律的形式,確保運輸業務中各主體的誠信及業務信息的可靠性。同時,根據主樞紐的業務狀況,及時調整業務發展對策,提高運輸系統的效率,有效利用交通資源,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