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SDH、IP與ATM技術及其相互關系
80年代美國貝爾通訊研究所首先提出了SONET(SynchronousOpticalNetworking同步光纖網絡)的概念。CCITT采納并修改和擴充了這一概念。將其命名為SDH(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同步數字系列)。SDH網是對原有PDH(PlesiochronousDigitalHierarchy準同步系列)網的一次革命。PDH是異步復接,在任一網絡節點上接入接出低速支路信號都要在該節點上進行復接、碼變換、碼速調整、定時、擾碼、解擾碼等過程,并且PDH只規定了電接口,對線路系統和光接口沒有統一規定,無法實現全球信息網的建立。隨著SDH技術引入,傳輸系統不僅具有提供信號傳播的物理過程的功能,而且提供對信號的處理、監視等過程的功能。SDH通過多種容器C和虛容器VC及級聯的復幀結構的定義,使其可支持多種電路層的業務,如各種速率的異步數字系列、DQDB、FDDI、ATM等,及將來可能出現的各種新業務。段開銷中大量的備用通道增強了SDH網的可擴展性。通過軟件控制使原來PDH中人工更改配線的方法實現了交叉連接和分插復用連接,提供了靈活的上/下電路的能力,并使網絡拓撲動態可變,增強了網絡適應業務發展的靈活性和安全性,可在更大幾何范圍內實現電路的保護、高度和通信能力的優化利用,從而為增強組網能力奠定基礎,只需幾秒就能重新組網。特別是SDH自愈環,能在電路出現故障后,幾十毫秒內迅速恢復。SDH的這些優勢使他成為寬帶業務數字網的基礎傳輸網。近年來,2.4Gb/sSDH系統已走向實用。10GB/S系統已基本完成實驗室工作。
二IP技術
這是個古老而又年輕的技術,他源于60年代中晚期美國國防部的ARPANET研究及組建過程。其主要設計思想是將原本相對龐大的數據塊分割成非常小的數據包(Packet),再將每個數據包記上源和目的信息,并將眾多標有不同源和目的地址的數據包能夠通過一個公共的網絡正確地傳送到目的地。應注意,IP技術從一開始就不是用來解決諸如:物理信道的可靠性(像后來的SDH技術)和物理信道的統計復用及信道的質量(帶寬)保障(像后來的ATM技術)這類問題。他基本處于ISO/OSI的第三層。這就是IP網在整個通信網絡中的局限性。 不過,隨著Internet技術(尤其是WWW技術)的迅猛發展,IP技術及設計思想的簡潔實用和應用的豐富多彩,而成為一統天下的網絡互聯協議。所以,在目前,要建設一個計算機應用網絡平臺,就一定支持IP,然而,IP無法提供帶寬確保,如果有一對PABX的E1電話中繼線要想通過IP網傳給另一個PABX是不可能的。
所以IP網只能開展基于IP的應用業務,如IPVPN、IP電話、IP視音頻播放、IP會議電視、IP視頻點播、INTERNET遠程教學、遠程醫療、電子商務等等。但不能開展需求速率確保的信道租用業務(E1、STM-1租用業務)。
三ATM技術
ATM(異步傳輸模式)技術是一項正在蓬勃發展的新技術。其產生的動因是試圖找到一種能統一傳送帶寬和質量需求不同的電信業務的方式,以便在寬帶通信網絡中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電信業務,如數字電視、數字高清晰度電視、高質量可視電話、視頻點播等。和分組交換、幀中繼等不同,ATM采用基于定長信元的面向報文分組的異步傳輸模式,每個信元通過一條虛擬電路進行傳輸,路由的選擇由信元頭中的標號決定。ATM技術具有以下特點:●傳輸的分組是固定長度(53字節)的信元,信元之間無間隔,每一信元的頭5個字節包含網絡信息,其余48個字節則是用戶信息。●ATM具有延展性和靈活性。延展性是指當需要新應用和新設備時,網絡具有支持更高速率的能力,靈活性則是指網絡中各種設備速率可混合使用。●ATM是面向連接的技術,支持點對點、一對多和多對多等連接方式。●ATM所具有的內在信元統計復用非常容易實現多個信源在一條鏈路上綜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