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在物聯網時代的新發展
在當今激烈競爭的商業時代背景下,農業成為常常被一般人所忽略的行業,然而自古以來都是“民以食為天”,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的不可替代基礎性地位,始終關系著一國的興旺發達。我國整體產業化的實現也依賴于農業產業化的最終完成,沒有農業的產業化就沒有國家的整體產業化,所以農業產業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47059.htm關于農業產業的范圍
目前國內關于產業的劃分是按照聯合國的分類方法:第一產業農業、林業、牧業、副業和漁業。廣義上的農業產業即第一產業所包含的范圍。
農業產業化概念和特點
農業產業化基本內涵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依靠龍頭帶動和科技進步,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農村經濟的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農業產業化即是動態概念也是實踐性概念,農業在產業化的過程雖然是參照工業產業化來進行,但又有其自身特點。不同于工業產業的是農業的決定性因素是總量有限的可耕種地,農產品也是經過上億年進化的包含有物種信息的生物產品,加之我國農村人口龐大可耕種地面積少、小農經濟、長期粗放式經營等特點,所以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絕不是簡單地規模化、資本化、轉基因化,或將農民作為主體推向市場競爭。正確認識農業產業化,謹防陷入過度規模、資本化和技術化的陷阱。尊重農業產業鏈的運行規律,打破產前、產中、產后相互脫節的農業宏觀管理體制,強化三者的有機聯系,才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根本途徑,這些目標的實現有賴于新技術的普及應用。
智能農業階段的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也是農業科技不斷進步的過程,農業技術已經從機械化階段、自動化階段進入到智能化階段。智能農業是目前農業科技發展的最高階段,支撐智能農業的科技背景正是農業物聯網技術。通過農業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產業經營、管理和服務中的合理運用,各類傳感器,廣泛地采集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水產養殖和農產品物流等農業相關信息; 通過建立數據傳輸和格式轉換方法,集成無線傳感器網絡、電信網和互聯網,實現農業信息的多尺度( 視域、區域、地域) 傳輸; 最后將獲取的海量農業信息進行融合、處理,并通過智能化操作終端實現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過程監控、科學管理和即時服務,準確把握農業產業未來的市場化、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深加工、標準化、信息化、生態化、社會化服務等9大趨勢,進而實現農業生產集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和安全的目標。
農業物聯網體系架構和技術要點
1、農業物聯網可劃分為三個層次: 信息感知層、信息傳輸層和信息應用層。
信息感知層由各種傳感器節點組成,通過先進傳感器技術,多種支持過程精細化管理的參數可通過物聯網獲取,如土壤肥力、作物苗情長勢以及動物個體產能、健康和行為等信息。
信息傳輸層中,傳感器通過有線或無線方式獲取各類數據,并以多種通信協議,向局域網、廣域網發布。
信息應用層對數據進行融合,處理后制定科學的管理決策,對農業生產過程進行控制。
2、對應農業物聯網的體系架構,其關鍵技術主要有三部分:信息感知技術、信息傳輸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
傳感器技術是農業物聯網的核心,也是智慧農業的核心,農業傳感器主要通過RFID技術、GPS技術以及RS技術,采集各個農業要素信息,包括種植業中的光、溫、水、肥、氣等參數;畜禽養殖業中的二氧化碳、氨氣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含量,空氣中塵埃、飛沫及氣溶膠濃度,溫、濕度等環境指標等參數;水產養殖業中的溶解氧、酸堿度、氨氮、電導率和濁度等參數。
物聯網相關文章:物聯網是什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