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物聯網與傳感器 > 市場分析 > 溫差發電:飛行用“自供電傳感器”將很快到來

        溫差發電:飛行用“自供電傳感器”將很快到來

        作者: 時間:2013-04-16 來源:cnBeta 收藏

          根據歐洲宇航防務集團(EADS)的創新工場和維也納科技大學的報告稱,其正在開發一個用于監控完整性的"自供電"項目,且這個溫差能量采集模塊(thermoelectric Harvesting Modules)的首次飛行試驗,已在一架空客的飛機上進行。的框架要經受濕度、壓力、速度、溫度、飛鳥撞擊、乘客和貨運配載、以及著陸時的急劇變化,如未能及時發現某些情況,其結果將可能是災難性的。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44221.htm

          

         

          歷經了重大歷程的飛機,可能遇到腐蝕、剝離、破解、脫膠等嚴重境況。當前已應用的各種,可以在臨界水平到達之前,監測飛機結構和組件的降解,可為維護工程師提供充裕的維修安排時間,更換很有可能會失效的零部件。這種預防性的維護,有助于改善飛機的運營成本和飛行時間。

          現有的系統,使用的基于導線的技術,這使得飛機的整體重量和設計復雜性都有所增加。此外,傳統的電池并不是專門為暴露在溫差極大的環境下設計的。沒有人希望經常更換飛機上的所有和電池。

          

         

          外媒首次報道EADS和維也納理工學院的研究的一個可行的、符合成本效益的無線解決方案,是在2011年。其采用了"熱電能量采集模塊"為傳感器供電,并以無線的方式,將數據提交到系統監控裝置。

          這些能量收集裝置,可以借由飛機起飛和著陸時的溫差,產生傳感器所需的少量電能。每個收集器包含了一個小水箱,可收集來自地面溫暖的空氣能;當飛機上升時,溫暖的水和外壁間較冷的溫差,被用來產生電能(這種現象被成為"龐貝克效應"——Seebeck effect)。

          反之,當外壁溫度比水箱要高的時候,收集器的設計也能儲存足夠多的工作能量。只要飛機在巡航時有著足夠大的溫度差。

          

         

          在最近的實驗中,有數架飛機進行了不同配置、航程和溫度下的循環測試。結果證實,2年前在模擬氣候室進行的最初模擬,已在嚴酷的飛行環境中被證明——溫差電能的收集——是可行的。

          維也納科技大學的博士研究生Alexandros Elefsiniotis表示,"我們已能在飛行中獲得約23焦耳的能量,這功率已足夠用于無線傳感器節點了"。

          研究人員也在研究在飛行情況下,比水更適合的不同替代品。

          EADS創新工場(Innovation Works)的Beaker教授說到,"我們希望在未來的自主傳感器上使用最先進的技術,因此該方法吸引了我們極大的興趣。我們相信——'能源自主的傳感器'——將很快用于在天上飛的上"。



        關鍵詞: 飛行器 傳感器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港市| 阿拉善盟| 油尖旺区| 扶余县| 多伦县| 周至县| 全椒县| 个旧市| 崇阳县| 永仁县| 泗水县| 团风县| 张家港市| 苍山县| 汕尾市| 古丈县| 渑池县| 嵊州市| 乌拉特前旗| 河南省| 栾川县| 新民市| 门头沟区| 昆明市| 洛阳市| 宝坻区| 梁平县| 桐庐县| 三穗县| 鹿邑县| 五峰| 新宁县| 库车县| 龙山县| 永昌县| 武乡县| 乐昌市| 新津县| 大关县| 江孜县| 甘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