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專題 > 發展“中國芯”的必要性

        發展“中國芯”的必要性

        作者: 時間:2012-07-11 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 收藏

          電子信息產業是當今世界各國經濟科技競爭的戰略要地,作為電子信息技術核心和基礎的產業,成為聚集創新要素和投入資源最多的戰略制高點。分析全球產業版圖,產業強國和地區都有各自的獨特優勢:美國引領全球的計算機通信IC產業,擁有Intel、AMD、Qualcomm、TI等世界頂尖IC企業;韓國擁有全球最領先的存儲芯片技術,代表企業是三星和海力士,占據全球DRAM市場60%以上份額;臺灣地區憑借TSMC和UMC兩家代工巨頭坐穩全球IC代工頭把交椅,設計業規模僅次于美國;日本、歐洲各國在工業半導體、汽車半導體、醫療半導體等專用領域獨樹一幟。2008-2009年的金融危機使全球集成電路產業資源進行了一輪猛烈的重組,2010-2011年世界集成電路技術和產業的發展表明,金融危機不僅沒有削弱美國、韓國等世界集成電路強國的地位,反而強化了其技術領先性和產業主導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34512.htm

          美國、韓國創造的集成電路產值占全球比重進一步上升,美國由2009年的50.7%上升到2011年的53.2%,韓國也由13.9%上升到16.2%。相比之下,歐洲、日本、臺灣地區的IC產業銷售收入的全球占比呈現不同幅度的下降,中國則基本持平。總部位于美國硅谷的全球最大集成電路企業Intel在危機期間加大技術研發投入,2010—2011年不僅迅速推出了改變現存半導體結構的22納米三柵極晶體管技術的芯片。2011年營收也達到創紀錄的540億美元,比2010年成長24%,其增量超過100億美元,相當于2011年中國整個集成電路設計業全行業的銷售收入。我國IC產業經過十多年發展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但從全球范圍看,我們仍處于第三梯隊,而且在細分市場多樣化的領域面臨激烈競爭。

          中國是世界上電子產品制造大國,生產規模居世界第一位,但八成中國產品缺“芯”,中國本土設計、生產的IC產品只能滿足國內24%的需求,高端通用芯片基本依賴進口。2011年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創造產值7.5萬億元,為整機配套的關鍵器件(芯片、基礎軟件和顯示屏)——僅集成電路一項的進口額就達到了近1萬億元。未來幾年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產業升級依賴于與整機配套的核心關鍵器件的國產化。中國電子產品“缺芯”的問題如果能夠得到根本解決,將使我國整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邁上一個新臺階,也會再造一個萬億級產值的產業。

          集成電路產業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礎,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保障國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支撐。打通產業生態鏈、共建產業價值鏈,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當前發展階段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 集成電路 中國芯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山县| 海淀区| 兴国县| 西贡区| 渭南市| 宝应县| 黎平县| 临城县| 凤阳县| 道孚县| 泸水县| 司法| 西青区| 辽宁省| 佳木斯市| 南汇区| 宿松县| 灯塔市| 旅游| 吕梁市| 云林县| 聂拉木县| 金门县| 镇江市| 刚察县| 巫山县| 福州市| 图们市| 新闻| 博白县| 峨边| 桂东县| 城市| 潜江市| 江津市| 栾城县| 大同县| 宁津县| 吴川市| 眉山市| 黄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