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國家級元器件平臺基地落戶東莞
中電器材期望通過投建東莞市松山湖元器件總部基地項目,在元器件分銷、新型集成電路應用設計及供應鏈服務配送等方面創新商業模式,提升服務水平,擴大服務規模,使之成為集團公司商貿體系元器件業務的高端服務平臺,為集團公司、中國乃至亞太地區客戶提供電子元器件的全產品線分銷、新型集成電路應用設計及現代供應鏈服務,為集團公司商貿體系元器件業務構建核心戰略優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27147.htm作為中電器材元器件業務核心的中電器材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繼國表示:“中電器材成功入駐松山湖科技園區,標志著中電器材元器件分銷業務將向更加專業化、產業化的方向邁進,通過與集團公司產業資源有效串接,以傳統銷售和電子商務平臺共舉的模式,形成更加強大的市場競爭能力。”同時他特別強調,松山湖項目還將為本土原創電子元器件打造一個國際產品長期同臺競爭展示的平臺。
應用設計與供應鏈服務為特色,打造規模化交易中心
據悉,中國電子器材元器件總部基地整體規劃為以中電器材深圳公司元器件業務平臺為依托,通過新型集成電路應用設計基地及現代供應鏈服務配送中心的建設,以應用技術與高端服務的雙輪驅動,最終實現中國電子元器件交易中心的規模效益(圖3)。

圖3:中電器材元器件總部基地整體規劃示意圖。
中國電子器材總公司于1964年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批準成立,前身為中國電子工業部銷售局,1999年并入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CEC),成為其下屬的重要全資二級企業,名列全國物資流通企業百強。多年以來,中電器材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也得到了行業的一致認可,成為工信部首批認定的電子元器件可信供應商,海關總署認定的AA企業(注:AA企業是海關進出口管理類的最高級別,對于AA類企業,海關將提供最優惠、最便捷的海關通關手續,實行信任放行,進出口貨物一般不予開箱查驗。對于客戶來說將大大縮減通關時間以及通關成本)。
AA資質以及多年積累的分銷服務經驗為中電器材元器件總部基地三大功能之一的現代供應鏈服務配送中心的實現提供了重要保障。該配送中心建成投產后3-5年,有望實現半導體器件年交付能力100億片到150億片,為中國乃至整個亞太市場的電子產品生產與制造提供高端供應鏈服務解決方案;同時,該中心具備完善的樣品與小訂單服務能力,能夠為中國廣大的中小客戶群以及工程師提供快捷的樣品與小訂單服務。
松山湖產業園一直在努力打造“高端、開放、科技創新、配套、生態”的發展優勢,中電器材元器件總部基地非常符合這一園區定位,除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現代供應鏈管理與服務的創新之外,還將傾力打造新型元器件的創新應用與設計平臺,計劃依托集團公司產業資源,不斷吸收國內、國外優秀半導體企業的新型產品與典型應用,與國內、國外各大高校、企業、院所、IDH等通力合作,從應用角度加大新型集成電路的應用設計、系統集成與產業轉化,并形成有形的知識庫管理,對以應用為核心的解決方案、參考設計等進行知識的創造、挖掘、管理和有償服務,為國內國外客戶提供最專業、最高效的設計鏈整體應用服務解決方案。
中電器材深圳公司總經理周繼國指出:“近年來,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迅速發展,集成電路的設計生產越來越復雜,但設計周期卻越來越緊縮,看似矛盾的發展,將凸顯以技術分銷見長的中電器材的重要紐帶作用。中電器材之前已經有過和國內知名大學合作建立專業RF實驗室、視頻應用實驗室等的豐富經驗,因此我們對建立新型元器件應用設計基地充滿了信心。歡迎IC應用設計鏈上下游的企業、機構和組織進駐基地,與我們攜手推動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的應用創新和設計鏈服務。”
為了加速新型IC元器件設計應用的產業化,半導體產品的供應鏈越來越強調與解決方案配套,現行半導體市場急需高端信息服務企業進入,進而完善國際供應鏈服務能力,實現從傳統銷售模式到以信息技術提供增值服務模式的轉變、從傳統單一模式到現代國際供應鏈和電子商務模式的轉變。在中國目前的市場環境下,電子元器件還未建成以真品、信息技術服務為主的電子商務平臺,中電器材投資建立中國電子元器件交易中心電子商務平臺正是在這種背景環境下提出來的,該平臺將順應元器件行業發展趨勢,滿足市場的根本需求。

圖4:中國元器件交易中心業務模式規劃。
據悉,中國電子元器件交易中心的思路和目標是將信息技術、網絡以及電子商務方面與元器件分銷業務結合,形成強大的市場營銷和交易能力。中國電子元器件交易中心通過知識(技術與創新)、產品和服務三大核心內容,最大程度整合可利用的資源條件,通過前端交易平臺將最終用戶與企業銜接起來,最終形成一個集采購交易、市場信息、技術支持、產品展示、新品推介、高端供應鏈管理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平臺。
據中電器材總公司穆國強介紹,中國元器件交易中心項目建成并正式投產(預計至少需要2年時間)后3年內,可實現年產值收入35億元銷售收入(預計自2013年開始,第一年25億元,第二年30億元,第三年開始達到35億元),同時力爭項目建成并正式投產后5-8年達到100億元年產值收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