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申請量連年倍增 新區企業騰飛
作為國內IC設計制造領域的龍頭,無錫華潤微電子有限公司2008年專利申請量不過20件,時隔僅三年,這個數字已飆升至300件。據企業高級知識產權顧問王新春介紹,幾何級的增長速度,折射的是公司對創新和知識產權持續升溫的關注度。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26288.htm專利“大戶”,在新區并不僅華潤一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搶占科技制高點。”眼下,這一發展理念正成為新區眾多企業的一大共識。新區科技局的一份統計報告上,幾個呈“倍增”趨勢的數字尤為醒目:2005年,全區一年的專利申請量不過300余件,申請企業不到百家;而今年,這兩個數字分別激增到8000件和1000多家,年專利申請量超百件的企業達到10多家。而專利中“含金量”最高的發明專利,自2007年首次創下全市第一后,新區已連續五年領跑全市。
專利“倍增”的背后,凸顯的是新區眾多企業知識產權意識的集體覺醒。采訪中,王新春坦言,對一些企業來說,重視專利,是痛定思痛后的一種選擇。一家IC制造企業在晶圓生產時,曾卡殼于一項關鍵技術,最后只得花了整整1億美元從一家美國企業購入。近年來,國外巨頭頻頻舞動知識產權“大棒”為國內企業出口設置層層壁壘,也給眾多錫城企業上了一堂堂代價不菲的“現實課”,“要么啞巴吃黃連,被迫離開市場,要么讓知識產權也成為保護自己的法寶。”
自主創新激情由此迅速點燃,目前,企業設立的區級以上研發機構已近300家,尚德、華潤、開普等知名企業每年更拿出巨資重獎研發人員。區內100多家企業還專門建立了知識產權機構,高薪聘用專業人才,制定公司知識產權制度和戰略,實時申報和維護企業專利。在注重專利申請數量提升的同時,一些企業還將關注點聚焦到專利申請的布局與質量。
有專利護航,新區企業產品在市場上如虎添翼,開始斬獲豐厚收益。據相關人士透露,某電子類企業研發的激光拾音器性能檢測裝置彌補行業空白,專利實施后,實現年銷售收入2381.6萬元,利潤556萬元。區內某專業生產各類高強力橡膠輸送帶的公司所設計開發的懸浮式輸送機鋼絲繩芯花紋夾皮帶,達到了國外同類產品技術水平,可增加年銷售收入3000萬元。
與企業重視專利相互映照的,是區域整體知識產權氛圍的營造。自2008年底成功獲批成為國家級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后,新區深入企業開展“一企一策”的專利培訓特色活動,相繼推出“專利倍增”計劃和針對重點企業重點行業的“專利跨越”計劃,近三年來各類知識產權培訓宣傳累積100多場次,參訓人數近萬人。同時,專門制定區級層面的知識產權管理辦法,持續加大對發明專利申請及產業化的政府資助獎勵力度,單是今年全區的獎勵數額就達到近800萬元。
與此同時,目前,位于新區國際科技合作園的專利展示交易中心,也正成為政府助推知識產權交易信息和服務集成的一大平臺,眾多國內外優秀知識產權成果被吸引至此,像北京中星微等一批重點企業授權發明專利在新區轉化實施,僅中星微一家就將100多項專利在區內開展產業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