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行業急速“入冬”
由于多晶硅、光伏組件產量增加太多,而太陽能市場需求卻有所萎縮,供給遠大于需求,以致全產業鏈庫存嚴重。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25642.htm4日,山東濟寧。作為山東省內惟一一家專業生產太陽能電池多晶硅原料的企業,濟寧凱倫光伏材料有限公司(下稱“濟寧凱倫”)偌大的廠區已經沒有了往日的機器轟鳴。“公司已停產兩個多月了。”該公司一位負責人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多晶硅價格持續暴跌,市場價已經跌破成本價。“生產一噸賠一噸,停產實屬無奈。”
濟寧凱倫并非個例。整個行業都在為此前一擁而上的“瘋狂”埋單。“調查顯示,目前國內八成左右多晶硅企業選擇了停產、減產。”3日,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硅業分會分析師謝晨告訴導報記者,由于多晶硅、光伏組件產量增加太多,而太陽能市場需求卻有所萎縮,供給遠大于需求,以致全產業鏈庫存嚴重。
深秋時節,曾經火爆的多晶硅行業卻已步入殘酷的嚴冬。
光伏行業集體低迷
下跌,下跌,還是下跌。
11月開局第一周,國內多晶硅市場跌勢仍在延續。市場數據顯示,國內市場報價20萬-24萬元/噸,較10月底再度下滑1萬元/噸,部分成交價更是跌至20萬元以下。而剛剛過去的10月份,國內多晶硅市場主流報價已經大幅下跌30.1%,價格創下了歷史新低。
此時,開工和停產儼然成為一柄雙刃劍,不斷刺痛著多晶硅生產商。
“對于國內多數企業而言,多晶硅成本價普遍為30萬-40萬元/噸;但目前不足25萬元/噸的現貨價,意味著企業每生產1噸多晶硅便要虧損10萬元左右。”謝晨介紹說,除僅有幾家行業巨頭采用冷氫化技術能夠較大幅度降低成本、正常運行外,多數企業已經減產或停產。
實際上,當前舉步維艱的并非只有多晶硅生產企業,危機已經蔓延到整個光伏行業。
目前多晶硅價格連續下跌、部分多晶硅生產企業停產,加劇了上游三氯氫硅企業停產。導報記者從上海有色網了解到,目前全國三氯氫硅生產企業中有70%的企業停產檢修;有25%的生產企業減產,其中減產的量為原來的40%-60%;僅有5%的企業還在正常生產。
下游企業同樣也是“風雨飄搖”。前不久,市場傳言光伏巨頭無錫尚德面臨破產,雖然此消息最終被證明為訛傳,但是8月底,無錫尚德宣布支付2.12億美元的巨額賠償金,終止與美國多晶硅及硅片巨頭MEMC 早年簽訂的10年采購合同,還是讓人感受到了行業嚴冬的絲絲寒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