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智能電視技術平臺的發展
所有基于Android的方案,目前都面臨一個問題:啟動時間過長,啟動并加載一個典型系統的時間,通常都在30秒鐘以上;這對于手機和平板電腦來說是可以接受的,而對于電視而言,恐怕就比較勉強了。SmartCE同樣存在這個問題,不過MIPS演示了一個非常完美的快速啟動解決方案,可以很容易地將此集成進SmartCE平臺中去。該方案采用來自于Lineo的技術,在MIPS 34K處理器平臺上,僅用4秒鐘就完成了整個Android 2.2的啟動過程。這對于電視應用來說是一項非常實用的技術。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8394.htm目前市場上能實現Smart TV功能的主流可選平臺包括:
在傳統Linux系統基礎上擴展所需的網絡應用程序,如視頻網站客戶端程序、瀏覽器、流媒體播放器等;其優點是系統改動小、上手快;缺點是系統封閉、可擴展性差;與以后可能流行的跨平臺應用兼容性存在問題。
Android TV:指利用成熟穩定的Android版本,進行電視相關的應用程序擴充(這些擴充程序也基本利用Android上面的現成app)。這種做法的思路其實跟Google TV完全一樣;能夠充分利用Android的開放性和豐富資源,并且擁有很強的系統設計靈活度和差異化能力;將來可以選擇轉向Google TV,也可以一直堅持獨立的Android TV之路。當然其難點是你要有技術能力為Android系統配置電視需要的應用程序。
SmartCE,如前面所介紹的,可以認為是一個成熟的特定“Android TV”版本,所有MIPS的平臺都可以很簡單地把SmartCE移植上去,輕松實現Smart TV的所有功能,當然用戶也能持續擴充自己的應用程序,過程完全等同于Android應用程序開發,比較簡單。
Google TV,也可以理解為Google版的“Android TV”,當然現在只能選擇等待,因為Google TV的代碼發布還沒有確定的時間表,并且連授權方式也還沒有確定;Google TV是否將同Android一般開放尚是一個未知數(非常可能兩者會走不一樣的授權方式)。而且Google TV的成熟度,包括是否真正切合用戶需求,都應該先打一個問號,畢竟Android操作系統的成熟過程和第一版Google TV的一些負面反饋,都給了我們很多經驗教訓。Google究竟不是一個做產品,尤其是電視機的公司。據此我猜想Google TV發布時,還是會跟以前一樣,同一家電視品牌合作試水,在他們的平臺上進行測試。任何其他電視公司使用Google TV都需要進行一定的移植測試工作;當然Google TV的跨平臺特性將會非常好,因為其基于Android,而Android早已被廣泛移植。
對于智能互聯電視平臺來說,今年將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很多先行一步的Smart TV將開始上市,Google TV的成敗將在今年初露端倪;各種軟件、硬件平臺的大戰也會烽煙四起。不過,在熱鬧的背后,我們也應該有一些冷靜的思考:
不管智能互聯電視將來的滲透率有多高,這只是替代傳統電視的一個存量市場,而不像平板電腦一樣像個新增市場。并且電視的替換周期較長,所以對整個行業的拉動作用需要保守估計。
目前關于Smart TV的討論,更多的是一種“技術驅動型”,即半導體和軟件公司表現最為激進,系統廠商次之,運營商很沉默,而來自用戶對新型電視的期望和使用習慣方面的聲音很少。單純憑借技術引爆市場的成功率是不高的;即便智能互聯的趨勢很確定,過程可能也會比預期的長。個人意見認為智能互聯電視的普及需要系統廠商和運營商的全力參與,并且需要真正考慮“電視機”使用習慣;這一課我們還沒補上。
Smart TV的智能互聯,其首要功能可能在于在線視頻觀看(無論是用戶產生內容、電視劇或電影),這需要在互聯網一側有幾家大型的內容門戶網站。目前在國內,培育正版視頻內容網站所需的政策和版權環境都需要進一步完善改進。
當然就目前而言,我們還有廣電和互聯網的互通問題,還有家庭網絡帶寬的問題,不過這些隨著“三網合一”的持續推進,終有一天會解決的;只是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別讓自己成為這期間的先烈。
一些樂觀的預測認為,互聯電視將在3年后占據平板電視三分之一的份額。但即便如此,很多人相信,所謂“智能互聯”只能淪落為眾多產品特點之一,而不是賣點。如何真是那樣的話,即意味著消費者不愿意為“智能互聯”而多買單,也就意味著從芯片到軟件,我們的贏利空間會受迫。
智能互聯之外,我們同樣需要大力關注“電視機”的基礎特征,即圖像質量和清晰度,比如新一代平板技術和Super HD的發展等。圖像和顯示方面的進步,同樣會為半導體行業帶來大機遇。我們應該全面把握電視發展的各個方向。
(文中引用的圖片,除MIPS擁有的資源外,來自于LG和深圳泰捷軟件技術有線公司網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