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世代面板發展遇到十字路口
當初,長虹從韓國收購全套的等離子面板生產線和技術,就獲得了國家從財政補貼、科技項目獎勵、大額低息甚至是無息貸款等全方位的支持。而日前京東方合肥項目的投產,也為企業獲得了高達16億元的退稅補貼支持。TCL的8代線正式開工建設后,便從廣東省、惠州市、深圳市等政府部門獲得了5億多元的科技項目補貼和獎勵。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5494.htm不過,與眾多中國企業在高世代項目上獲得了國家補貼相比,三星、LG、夏普等企業在中國建設上述項目,更多的則是從保持全球化產業平衡的角度展開的布局。分析人士指出,“從全球產業來看,日韓企業在高世代項目上的優勢最明顯,我國的臺灣企業次之,而我國內陸企業則處在學習摸索階段,但多年來的產業經驗讓日韓企業意識到,中國企業的模仿學習能力非常強大,一旦全身心投入面板生產未來會對他們產生巨大沖擊。因此,日韓必須要與中國企業一起在中國高世代項目上展開同步較量。”
此外,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ic37,將是全球企業爭奪的重點。外資企業布局中國高世代項目,相較于中國同行不僅可以避免在投資回報周期上的風險,還可以利用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及產業鏈資源配套的優勢。
分析人士指出,“高世代面板項目,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可以避免產業上游被外資同行的壟斷達到控制中國平板市場的危險,保證產業發展的安全性。對于外資企業而言,布局中國市場將是保證全球平板產業平衡發展的關鍵一環,未來將成為新的發展增長點。”
高世代項目的潛在風險
投資龐大、毫無經驗、投資回收期緩慢、產業技術更換快。
這些因素放在任何其它行業的項目投資上,都會被馬上叫停。不過,就是這樣一個充滿了種種“看得見”、“看不見”風險的高世代液晶面板項目,眼下卻在中國市場上如火如荼地展開并上演。
一旦中國的全部“十大高世代液晶面板”項目開足馬力全面生產,液晶面板產業將在中國迎來新一輪的“產業過剩”危機。當然,這只是可以預期的發展風險,而擺在一些國內企業面前的還有諸多不可預期的風險。
從市場需求層面來看,作為我國平板電視產業的上游,液晶面板生產企業也經歷了國內平板電視市場在2009年超100%的增速、2010年超45%的增速帶來的驚喜和收獲。不過。眾多彩電企業人士卻坦言,2011年開始的未來五年內,國內平板電視市場將會步入平緩發展期,增速大幅度回落已成定局。12月初,三星LCD部門總裁張元基則透露,三星將面板產量削減7%。
從技術更新層面來看,隨著半導體產業技術的快速更新,我國消費電子產品的技術生命周期正在大幅度縮短。CRT電視普及用了近30年,而LCD普及則不足10年,OLED的升級或將更快。當前,三星、索尼等企業正在上馬OLED面板線,而夏普的10代線竣工投入,三星和索尼合作建設10代線的計劃也步入尾聲。產品技術的升級引發的OLED面板線提前啟動建設以及更具成本優勢的液晶10代線開工,這必將給中國的6代線、8代線造成壓力。
此外,不能忽視的是,我們以前在高世代面板生產工藝、制造水平以及專業人才等方面的積累基本為零,只能通過快速的學習和模仿。而對生產成本的控制力、良品率以及建設周期等均直接影響到整個項目的生命力。
不過,如果只是從國家的產業發展安全性的戰略角度來看,上述一切擔憂都顯得有些多余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