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的中國光伏產業
視野回到國內,2009年3月,政府也推出了“太陽能屋頂計劃”,規定對安裝太陽能光伏發電裝置的企業或用戶,補貼初裝費的50%;同年7月,又推出了“金太陽工程”,計劃在兩三年內,采取財政補助方式支持不低于500兆瓦的光伏發電示范項目。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5315.htm可是,一年多過去了,大家發現,享受政府補貼的很多項目還只局限于幾個示范工程。中科院電工所王博士認為:“國內的這些政策都是重視前期投資補貼,比如企業要建一個太陽能電站,國家給補貼投資額的20%或30%。但是,電站建好之后,上網卻成了最大的問題,比如審批手續煩瑣,有的企業即使實現了上網,發的電國家也不收,等于白發了。與其這樣,很多企業寧愿不要補貼。”
對于“金太陽工程”,王博士的觀點也是“重建不重用”:“比如不同的太陽能電池板,放在一起用肉眼是看不出區別的,一個185瓦的組件和一個100瓦的組件表面形狀一模一樣,但好的電池片14元/瓦,次的不過7元/瓦。如果用次的電池片組裝成的電池板,去充當好的電池片拿政府補貼的話,就等于建了個廢品處理廠。甚至今天拿了補貼建了電站,明天拆了,后天再拿一份補貼,誰知道?”
在國外,政府對于太陽能項目的政策是“重建也重用”。日本政府會給太陽能投資初期的投資人補貼一部分,并網后,每發一度電國家按照規定的價格回收。在德國,投資初期是不給補貼的,只補貼用戶使用端,德國電價是0.1歐元/度,而電力公司回購太陽能發電的價格是0.5歐元/度,差價調動了居民的積極性。
屋頂能發電還能賺錢,這個美好的夢想在國外早就實現了??蓪τ谥袊睦习傩諄碚f,似乎還很遙遠,但也有人已經等不及了。
在上海,有一位叫趙春江的人,他投資20多萬元在自家屋頂建了個發電廠,不但可以給自家發電,還實現了與國家電網的并網。趙春江是上海電力(4.08,-0.05,-1.21%)學院太陽能研究所所長,也是中國太陽能研究領域的權威。
2006年,趙春江買了一套頂層的復式房,他說:“買這個房子就是為了搞太陽能發電。”2006年12月,趙春江購買了21平方米的光伏電池板,花了14萬元;為了記錄下需要獲取的一些數據,他又從國外進口了溫度儀、輻射儀等實驗器材,總投資26.2萬元。
趙春江算了一筆賬:如果家庭安裝,加上硬件成本和安裝費,預計正式進入市場運行在每千瓦5.5萬元,像他家這種3千瓦功率的一套需要投資16萬元。
當時,上海的居民用電價格是0.61元,如果國家電網也按這個價來收購家庭太陽能發電的話,一個投資16萬元的家庭太陽能光伏設備,需要八十年才收回投資。
趙春江的“家庭電廠”從2006年12月15日凌晨零時正式運行。“電廠”運轉后,趙春江找到電力部門,要求發電并網,對方沒有拒絕,但也沒有表示要支付收購價格,所以是“免費”向電網送電。
可是,讓趙春江沒想到的是:他給國家電網免費輸送的電,卻要反過來被收取電費。原來,國內安裝的電表全部都是正向運轉,不管我們從大電網里下載用電還是將太陽能發電上傳到大電網,電字都是同樣增加。
四年過去了,趙春江的“家庭電廠”仍是都市里的“能源孤島”,沒有人敢效仿,因為一個自主發電、不消耗社會資源的家庭,反而要為之承受消耗社會資源的成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