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問301反補貼調查
——從美國“301調查”中國清潔能源說開去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5314.htm從大局上講,中國不應該補貼美國!這是筆者呼吁取消補貼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具體到微觀層面情況要復雜得多,取消補貼必然對具體產業、企業造成影響,補貼本身是被記錄在企業的利潤賬下的,不論是美國以“反補貼”而征稅還是中國取消補貼,相關企業的利潤都會受到損失,但是,如果跳出行業這樣一個小范圍的園囿來看國家利益全局,如何取舍,不言自明
在全球危機的陰霾下,貿易保護戰、產業保護戰的硝煙不斷。10月15日,美國政府宣布接受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USW)的請求,著手調查中國的新能源產品補貼政策。這項調查涉及中國的風能、太陽能、高效電池和新能源汽車行業的154家企業。
根據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披露的概述文件,將中國的措施分為五種:降低關鍵原材料的可獲得性,比如控制稀土出口;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禁止按照出口業績和“本土化”程度提供補貼的規定,如特別針對新能源出口產品的研發基金;針對進口商品和外國企業的歧視性措施,比如光伏和風電的國產化率要求;技術轉移規定,如美國光伏企業Evergreen Solar在中國設立合資公司時,被強迫把相關技術轉入合資公司;干擾貿易的國內補貼。
在接受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的申訴以后,美國貿易代表榮·柯克(Ron Kirk)發表聲明稱,將用90天時間,在法律框架下核實這些申訴,對于那些有足夠證據支持并且能夠通過WTO爭端解決機制處理的指控,“將積極追求我們的權利,并通過WTO訴訟強制執行。”
牽強的指責與“麻痹”的情緒
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稱中國的新能源政策給美國造成兩大損害:國際市場上降低了美國出口競爭力,壓低美國國內市場價格、使本土企業銷售額下降。它舉例稱,2006年至2009年,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在歐洲的銷售額增長了8倍,中國在歐洲市場份額升至34%,美國卻下降至3.7%。在美國國內,過去兩年美國對太陽能需求增長了41%,中國出口至美國的太陽能電池板翻番,而美國本土產量只增加7%,四家美國主要生產商損失了580個就業崗位。
中國的發展快本身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美國沒有取得足夠的發展本來應當是美國政府的責任和美國自身的經濟問題,但是這個機構卻把問題的焦點指向了中國,而且580個崗位在一個產業當中所占有的比例實在是太低,美國大公司因經營不善導致裁員萬人的情況,此前時有發生,這次卻將指責推到中國身上,實在牽強。
對此,國家發改委能源系統研究室主任姜克雋表示:“中國對風能、太陽能的補貼都是在發電環節,生產制造上實際沒有。對國外企業,以前是太優惠了,給它們超國民待遇,現在給它們國民待遇,就有點不習慣了。雙方應該先溝通,看怎么解釋一下。”
姜主任的表態說出了問題的一面,但沒有說出的另一面,內涵也許更加深刻。筆者以為,對于美國此次反補貼調查,一部分業界學者帶有“樂觀情緒”,他們認為,在綠色經濟興起的今天,對于有巨大社會意義和間接利益而直接利益不足的產業,世界的標準做法就是政府以各種補貼的形式加以大力扶持。具體到新能源的太陽能和風能,其能源成本明顯要高于傳統的能源,但是它沒有污染、沒有碳排放、可再生,如果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其發展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不大力發展這樣的新能源,將來石化資源耗盡了后怎么辦?對于保護環境的新能源,其社會意義和間接利益大于經營者的實際得利。此外,既然這樣的補貼是全球普遍行為,而且進行此類補貼也不是中國為先,就拿美國來說,其對新能源補貼力度很多時候遠大于中國。因此對于美國此番作為,很多人將憤慨集中發泄在其貿易保護行徑上。筆者認為,如果將產業補貼行為的樂觀情緒以及貿易保護行徑的憤慨情緒放大,易生出“浮云遮望眼”的麻痹,不利于我們開展相應的對策。
筆者擬從此番博弈的外圍開始,深入分析一下美國301反補貼調查背后的博弈,以及我們為了保護國家利益所可以采取的立場。
為貿易保護而生的“301”
其實只要粗略了解“301條款”,很容易就會明白,這個法案本身就是為了貿易保護而生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