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問301反補貼調查
分賬不均,美國勞資雙方分歧巨大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5314.htm光伏產業其市場和原料兩頭在外,96%的產品均供出口。今年以來中國僅進口兆瓦級的生產線就有400條,以每條投資5000萬元人民幣計算,今年已有200~300億元投資進入光伏生產企業。這些資本投入中不乏西方外來資本,在“301”制裁下他們也將遭受損失。如在2009年針對中國輪胎的反傾銷,美國輪胎協會就持反對意見??梢韵胍?,對于本次制裁,那些投資中國新能源的外國資本也是反對的。
而且這樣的制裁對于美國一些產業不利。因為我國高純度多晶硅依舊需要大量依靠國外進口,而薄膜電池的生產設備和工藝也需要從國外引進,制裁中國企業也必將使那些出口中國的外國廠商受損。
正因此我們聽到在“301”調查出臺后,許多美國國內相關各方紛紛表示異議。如美國可再生能源理事會(American Council on Renewable Energy)主席邁克爾·艾克哈特(Micheal Eckhart)認為:“不到一年前,美國政府曾與中國在能源技術方面啟動了一系列合作。中方履行了自己的承諾,美國卻沒有做到。美國不像其他國家一樣扶持本國可再生能源行業,不能成為現在抱怨的理由。” 通用電氣(GE)首席執行官杰弗里·伊梅爾特(Jeffrey Immelt)則諷刺地說道:“我不確定到頭來他們是否希望我們中的任何一個取得成功。”而美國太陽能聯盟主席凱莉·希特(Carrie Cullen Hitt)表示:“總體來說,我認為美國的市場應該是開放的,應該包容來自全球各地的買家和賣家。301調查與美國正在進行的中期選舉有關,相信在這之后,該事件就會過去。”
從這樣的表態中,我們可以嗅到美國國內利益的巨大分歧。制裁調查是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USW)提出的,這個組織全稱為“United Steel, Paper and Forestry, Rubber, Manufacturing, Energy, Allied Industrial and Service Workers International Union ”、同時,“The USW represents 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意即,這個協會為“聯合鋼鐵,造紙和林業,橡膠,制造業,能源,工業及服務業工人聯合國際聯盟”、“代表美國和加拿大的工人”,幾乎涵蓋美國和加拿大的各個重要行業。
退一萬步講,在此番301糾葛中,中國就算是真的對企業有所補貼,由于美國是中國制造的最大消費者,因此,中國花錢補貼企業的好處事實上是被美國享用的。美國所謂“受到損害”的背后,其實是其國內各界得利不一、分贓不均的問題。中國的補貼的享受者是美國的資方,而非勞方,因此這樣的矛盾實際上是美國勞資矛盾的延續。
在美國的勞資雙方博弈之間,其政府也是要漁利的。政府的漁利來源就是稅收,要為其龐大的政府赤字找到一個補窟窿的收入來源。因此此番針對于中國的所謂“損害制裁”,其實也不過是美國國內各方的利益分贓和博弈,是美國對于從中國賺取的資源和財富的一次“均貧富”。而在美國,這種博弈正是其政客們的秀場,我們對此反應越強烈,美國各界反應越強烈,美國的政客們也就越興奮。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認為,在此番與美國的博弈中,中國不妨轉變思路,不能按照美國預計的套路出牌。如以此對于中國的貿易政策來做一次徹底反思,也不失為一個時機。
取消補貼,把美國消費者拉進博弈中來
“二戰”后,許多發展中國家采取了以賺取外匯為首要任務的“新重商主義”以發展本國經濟。其原因是其國內資金短缺和貧困,不得不利用外國資本。這也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必須比發達國家提供更高的回報,否則就不會有資金進來。為此,為了取得外匯,發展中國家不得不付出“超額”代價,其代價之一就是對本國企業進行補貼,以刺激產業出口。在經濟起步初期、外匯緊缺時代,這樣的補貼與刺激政策是很有必要的。但對于中國,今非昔比,在中國外貿順差和外匯儲備過剩的時候,這樣的補貼還是必要的嗎?在補貼支持下,我們看到中國的外貿出口是大大發展了,外貿企業取得了巨大的利潤。但如果以全國的視角來看待這些利潤,是否應當把補貼收入和退稅收入扣除再計算呢?如果扣除了這些收入是否還合算呢?
按照美國本次指控,中國出口的產品含有比國際市場廉價的稀土,我們控制了稀土的出口,人家就大量進口我們的稀土產品,到頭來還反過來指責你的稀土差價是補貼,要額外征稅。本來是中國補貼了世界,發達國家賺取了便宜,到頭來,“大棒”卻又落到了中國的頭上!
在中國采取促進出口的政策后,很多西方企業投資中國,是沖著采挖中國的稀有資源而來的。當年很多中國依靠廉價出口資源獲得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桶發展資金,也是迫不得已的行為?,F如今,對于他們把從中國掠奪的資源運回國的行為也成為了我們鼓勵的出口,那不是成了被人賣了還要給人數錢嗎?因此對于美國的指控,我們要想一下,這樣給美國好處,憑什么?!
因此以筆者愚見,對于此番301調查,我們可以采取的應對方式之一,不是與美國辯解說我們沒有補貼,因為按照美國的單邊主義立法和心證司法體系,只要他們心證你補貼了,就沒有你申辯的余地?;剡^頭想,如果我們把美國指責的補貼取消,又會怎樣?如果不能在具體的企業環節實施,也可以對于這些出口的商品征收補貼稅。這樣一來,針對補貼的征稅,就不是讓美國人來收取,而是我們自己收。這樣,當美國享受不到中國補貼的好處時,受到損失的就是美國的利益了,其國內物價上漲,必然將使美國的消費者也參與到這個美國勞方、資方、政府的博弈中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