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物之連——解析物聯網的通信技術
【導讀:按照官方資料的說法:典型的物聯網是將所有的物品通過短距離射頻識別(RFID)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局域范圍內的物品“智能化識別和管理”。換句話說,從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國,無論物聯網的概念如何擴展和延伸,其最基礎的物物之間感知和通信是不可替代的關鍵技術。】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1146.htm在法國和瑞士之間,阿爾卑斯山高拔險峻,佇立在歐洲的北部。高海拔地帶累積的永久凍土與巖層歷經四季氣候變化與強風的侵蝕,積年累世所發生的變化常會對登山者與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極大影響,要獲得對這些自然環境變化的數據,就需要長期對該地區實行監測,但該區的環境與位置,決定了根本無法以人工方式實現監控。在以前,這一直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但不久前,一個名為Perma Sense Project的項目使這一情況得以改變。
Perma Sense Project計劃希望通過物聯網(Internetof Things,IoT)中無線感應技術的應用,實現對瑞士阿爾卑斯山地質和環境環境狀況的長期監控。監控現場不再需要人為的參與,而是通過無線傳感器對整個阿爾卑斯山脈實現大范圍深層次監控,包括:溫度的變化對山坡結構的影響以及氣候對土質滲水的變化。參與該計劃的瑞士巴塞爾大學、蘇黎世大學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派出了包括計算機、網絡工程、地理與信息科學等領域專家在內的研究團隊。據他們介紹,該計劃將物聯網中的無線感應網絡技術應用于長期監測瑞士阿爾卑斯山的巖床地質情況,所搜集到的數據除可作為自然環境研究的參考外,經過分析后的信息也可以作為提前掌握山崩、落石等自然災害的事前警示。熟悉該計劃的人透露,這項計劃的制定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設置無線感應網絡來測量偏遠與惡劣地區的環境情況;二是收集環境數據,了解變化過程,將氣候變化數據用于自然災害監測。
給我一個物聯網我可以感知地球
近年來,地震、海嘯等地質災害頻發,給人類生命生活帶來嚴重影響,人們開始認識到,全球變暖讓全世界處于同一個危險的邊緣,人類需要更加重視自然環境的變遷,更加關注如何通過科技因應自然環境的變化:
在澳大利亞的昆士蘭,人們正在嘗試“智慧橋”的試驗。通過在一座大橋上安裝各種各樣的傳感器,不僅可以告訴城市管理者橋上有多少車、車的重量是多少、車的污染是多少、車是新車還是舊車,也可以告訴人們這輛車對這座橋整個混凝土的結構帶來多大的壓力。由此,交通管理部門可以進行實時評估,獲得這座橋結構強度的數據,一旦壓力超出了所設定的極限值,交通管理部門就可以獲得警報,及時發現。
在新加坡,人們能像獲得天氣預報一樣,獲得交通堵塞預報。通過埋在路上的傳感器和紅綠燈上的探頭,司機不僅可以看到什么地方在堵車,還能夠提前預測,什么地方過10~20分鐘會堵車,從而選擇更為通暢的道路行駛。
在紐約,一個應用于公共安全的智能城市快速反應系統已經建立,也就是“犯罪信息倉庫”。通過這些信息倉庫的信息,紐約警察可以對犯罪分子的行為有更多的了解,也就是說一旦一種犯罪的行為出現一點點苗頭的話,紐約的警察就可以根據這些信息作出預測,防止類似犯罪行為發生。
瑞典斯德哥爾摩建立了智慧交通體系,按照不同的擁堵程度對交通收費。通過這樣智慧的交通體系,斯德哥爾摩整個汽車使用量降低25%,碳排放量降低14%,在環保、防止污染等方面取得了比預期更好的效果。在人均碳排量方面,成為了歐洲的佼佼者,平均每人碳排放量降到4噸/年。而歐洲平均是每人6噸/年,美國是20噸/年。
飽受食品安全危害的中國,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始已經在逐步實施智能的食品追溯體系,食品從農場,到市場,到市民手中都被納入到這個追溯體系之中,一旦出現食品方面的問題,可以及時地找到事故根源。
形形色色的傳感技術、通信技術、無線技術、網絡技術共同組成了以物聯網為核心的智慧網絡。亞里士多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而今隨著技術的發展,這句豪言完全可以與時俱進地改為:“給我一個物聯網我能夠感知地球”。
商品交換是以物易物,而M2M使物物相連
按照官方資料的說法:典型的物聯網是將所有的物品通過短距離射頻識別(RFID)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局域范圍內的物品“智能化識別和管理”。換句話說,從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國,無論物聯網的概念如何擴展和延伸,其最基礎的物物之間感知和通信是不可替代的關鍵技術。
目前業界普遍認為,M2M技術是物聯網實現的關鍵。M2M技術原意是機器對機器(Machine-To-Machine)通信的簡稱,是指所有實現人、機器、系統之間建立通信連接的技術和手段,廣義上也指人對機器(ManToMachine)、機器對人(MachineTo Man)以及移動網絡對機器(Mobile To Machine)之間的連接與通信。
物聯網相關文章:物聯網是什么
數字通信相關文章:數字通信原理
通信相關文章:通信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