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元件/連接器 > 業界動態 > 東京大學推出氧化物半導體驅動液晶面板

        東京大學推出氧化物半導體驅動液晶面板

        作者: 時間:2010-07-08 來源:semi 收藏

          日本東北大學研究生院工學研究科智能元件材料學專業教授小池淳一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了用于氧化物半導體TFT驅動的、基于Cu-Mn合金的布線工藝,并在有源矩陣型顯示器國際學會 “AM-FPD 10”(2010年7月5~7日,在東京工業大學舉行)上發表了演講。與目前中使用的Al布線相比,Cu布線的電阻要低1/2左右,因而可縮小面板布線的RC延遲。該工藝主要面向大尺寸“4K×2K”(4000×2000像素級)以上的高精細化,以及超過240Hz的高速驅動等用途。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0700.htm

          東北大學的研究小組還在推進開發用于非晶硅TFT驅動的液晶面板、基于Cu-Mn合金的布線技術。Cu-Mn合金具有以下性質:在O2環境下以250~350℃的高溫進行熱處理,Mn就會與周圍的O2發生反應,布線的中央部分會變成純Cu,周邊部分會形成Mn氧化物。Mn氧化物除了可以提高半導體層和玻璃底板之間的密著性外,還可以作為隔離層發揮作用。

          此次,東北大學的研究小組在氧化物半導層上形成Cu-Mn合金的電極布線,并對此進行了性能評測。氧化物中采用了各大面板廠商推進的非晶IGZO(In-Ga-Zn-O)。非晶IGZO采用RF濺射成膜,膜厚為50nm。Cu-Mn合金為在Cu中添加原子百分含量為4%的Mn形成,采用DC濺射成膜,膜厚為300nm。在非晶IGZO層的下方和Cu-Mn合金的上方形成了SiO2。完成上述成膜后,在空氣環境下以250℃的溫度進行了一個小時的熱處理。

          通過熱處理,非晶IGZO層中的O和Cu-Mn層中的Mn發生反應,界面獲得了厚5nm左右的Mn氧化物層。另外,非晶IGZO層中的氧空位(Oxygen Vacancy)增加,由此靠近界面的非晶IGZO層會變為n+型。在非晶IGZO層和Cu-Mn層之間,確認了代表導電性的歐姆特性。實際試制TFT陣列時,采用了柵極寬度和柵極長度分別為120μm和23μm的元件,閾值電壓為5.54V、亞閾值擺幅(Subthreshold Swing,S值)為0.439V/dec、導通截止比超過107。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碌曲县| 临邑县| 扎赉特旗| 新邵县| 米易县| 如皋市| 阿瓦提县| 泌阳县| 连山| 淳安县| 湘阴县| 荔波县| 两当县| 行唐县| 历史| 军事| 万全县| 永济市| 米脂县| 百色市| 武平县| 大安市| 夏河县| 莱芜市| 鄂托克前旗| 绥中县| 定日县| 东台市| 白银市| 岳阳县| 平罗县| 吴江市| 南澳县| 连山| 宁武县| 汤阴县| 梧州市| 周至县| 弥勒县| 吐鲁番市|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