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發展需要支撐 八成業務涉物聯網
國家電網信息通信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祥珍日前透露,國家電網在2020前將投資4萬億元用于智能電網的建設。在國家電網看來,要建設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中國特色堅強智能電網,其中物聯網的應用需求將變得愈來愈重要。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0142.htm傳感器網“催化”智能電網
傳感器網絡作為智能電網末梢信息感知不可或缺的基礎環節,在電力系統中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將在電網建設、生產管理、運行維護、信息采集、安全監控、計量應用和用戶交互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傳感器網絡可以全方位提高智能電網各個環節的信息感知深度和廣度,為實現電力系統的智能化以及信息流、業務量、電力流提供高可用性支持。”李祥珍表示。
國家電網應用傳感器網絡解決了很多問題,如奧運會和世博會就是通過它為保電做支撐。李祥珍表示,“傳統方式是可靠的,但會造成極大浪費,因此就要通過在線路上配置一些傳感設備檢測線路的實時情況來保證電網的安全。除此之外還通過一些設備的使用和部署,來提高傳感的效率,保證輸電到位。”
針對智能用電及用電信息采集的傳輸可靠性不高、實時性不強,以及缺乏互動手段等問題,國網公司表示將依靠技術手段的支撐和部署來滿足這些需求。
傳感器網絡將滲透到電力輸送的各個環節,從發電環節的接入到檢測,變電的生產管理、安全評估與監督,以及配電的自動化、用電的采集、以及營銷這方面都要采用物聯網。“可以說80%的業務跟物聯網相關。”李祥珍告訴記者。
國家電網開展物聯網在智能電網領域的應用已經很早了,2001年就有一個WSN(無線傳感網絡)在配電網的應用重大專項。目前在類似方面的項目大概有8~10項,如高壓電力檢測、智能用電、智能小區、智能家居、無線抄表等方面,無線傳感網絡的應用和成果進一步推動了智能電網的建設。
李祥珍說:“未來智能電網的建設必然產生世界上最大、最為智能、信息感知最為全面的物聯網,我們感覺智能電網是與物聯網最為密切的一個行業。”
國網展開物聯網梯級戰略
關于智能電網在配用電側的應用,去年國家電網在北京和全國各地陸續開展了一些試點和推廣,在去年試點基礎上今年在全國11個省市進行智能用戶的試點,包括智能家居,安防等領域,另外還有電表以及相應的增值服務。
為了配合智能電網的發展,國家電網已開始光纖的電網試點,今年將在全國14~18個省進行推廣,要求各地的新建小區全部實現光纖到戶。
“這也是通過電力手段為三網融合提供一些支撐。”李祥珍說,“在常規電纜上可增加8%~10%的光纖到戶,而且費用還是一樣的,整個成本也相對比較低。”
除了在全國開展大批關于物聯網的試點,國家電網還要完成電力用戶用電信息的采集,要求年底以前完成主干系統,全國各省要部署完畢省級的主干系統的用電信息采集,同時各省要完成整個用電采集工作。
李祥珍說,“國家電網還通過采用數字化的一系列設備來實現智能變電站的建設,并在全國開展電動汽車充電網絡及輔助管理系統建設。”據了解,基于物聯網的電動汽車建設已經開發完畢,同時在27個城市完成了72個充電站的建設,這將形成一個完整的充電網絡建設。
不僅如此,國家電網還將在全國電網公司開展ERP的深化研究和應用,屆時要啟動一個新5年的信息網絡建設。李祥珍認為這將是一個大容量基于智能電網交互的網絡,將形成以光纖為主的通信網,而且是以光纖通信網補充的網絡架構。
通過試點和應用,國家電網將打造電力領域的物聯網:一是形成電力物聯網的感知基礎,以傳感器網絡為核心的感知基礎,包括各種傳感器和采集模塊等;二是建立電力物聯網技術支撐體系,將以信息體系為核心,建設新一代無線有線相結合的網絡;三是研發面向智能電網的應用系統,形成一個完善的標準體系,包括標準、測試和實驗認證,為了保障電網安全,在網絡隔離、網絡安全方面也將采取多項措施。
李祥珍表示,這就要對電力智能感知基礎體系(智能感知裝備及中間件)和電力物聯網技術支撐體系(信息通信網絡)兩方面進行研究。除了在光纖通信領域進行試點和推廣,國網公司還將爭取在年底前形成一個現場實驗環境,達到一定規模后納入2011年的國家電網公司示范范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