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三大子行業走勢分析
太陽能的初衷是減少污染,但是一向被譽為清潔、綠色的太陽能光伏發電近年來被戴上了“高污染”的帽子。國內許多新上馬的一些多晶硅材料廠家在生產過程中釋放出許多有毒有害的廢氣、廢渣,污染了空氣和土壤。這主要是因為國內企業引進的多是國外的落后設備和技術,做不到閉環式生產,加上一些企業為減少投資、降低成本,對工藝掐頭去尾,“省”掉了污染物的回收、處理等環節,造成了對環境的危害。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7786.htm政策走向:財政部與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在2009年3月聯合推出一項國家補貼計劃,用于推動太陽能光伏建筑一體化技術(B.I.P.V.)的使用以及在農村和偏遠地區安裝屋頂太陽能系統。由于第一次太陽能補貼計劃的成功效應,財政部在7月推出其第二次國家太陽能補貼計劃,稱之為“金太陽工程”,目的是通過這項計劃在隨后的2到3年推動500MW太陽能試驗項目的開發。
未來展望:2010年設備市場預計仍是以多晶硅為主,而太陽能市場回溫較半導體或面板市場來的慢,加上臺系設備廠發展較晚,因此預期2010年的成長幅度不會太大,至下半年才會較有明顯的貢獻。同時,國內企業也要在技術上不斷實現突破和進步,最大限度的實現國產化,而不是只寄望于引進國外技術。
發展快差距大 核電產業核心科研技術急待突破
現狀及問題:與改革開放同步發展起來的我國核電工業,走過了一條從無到有,不斷跨越的發展之路。我國現在可以稱得上是核電大國,但核電大國不等于核電強國。我國目前的電源結構看,煤電的比例長期在75%左右,核電僅占1.9%,與全球核電占總發電量17%的比例相去甚遠。
從目前發展趨勢看,到2020年達到裝機容量4000萬千瓦的目標將提前5年實現。我國核電發展目標將會作出調整,到2020年有望達到7000萬千瓦。如果實現這個目標,從規模上講,我國核電有望在全球排名前三。
近年來,我國政府逐步加大了對核電研發的投入力度,核能企業和相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發步伐明顯加快。但是雖然我國的核電產業取得了快速的進步,但是無論是核電新技術的研發、核電主要設備的研制、核燃料技術的研發,還是乏燃料后處理技術、核電站的運行檢修技術及保障服務水平等,我國都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之所以存在這些差距,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的核電起步較晚、研發積累不夠,同時也與在2005年之前我國發展核電的動力不足、資金投入不足有關。
政策走向:自2005年起,我國的核電政策由“適度發展”變為“積極發展”,核電發展迎來了又一個春天。特別是黨中央、國務院把發展核電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舉措,列入了大力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我國核電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未來展望:判斷一個國家是不是核電強國,不是看這個國家的核電裝機規模有多大,而是看這個國家是否掌握核電的關鍵核心技術,是否是某項核電技術的引領者。國內外的經驗表明,在核電研發上不能分散兵力、單打獨斗,更不能關起門來閉門造車,而必須發揚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傳統,集中全國的優勢力量,聯合攻關。
編后語: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新能源產業的“三駕馬車”——風電、太陽能、核電,雖然面臨的問題不盡相同,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產量取得了飛速發展的同時,都面臨著核心技術國產化的問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新能源領域行業顯得格外重要。
名詞解釋:新能源又稱非常規能源。是指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指剛開始開發利用或正在積極研究、有待推廣的能源,如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和核聚變能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