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標準曲線發展工信部醞釀產業化招標
據崔容強調查,國內制造每千瓦光伏發電系統總耗電為2620千瓦時,而這些能量大概能在2年的時間時全部回收,“不同地區光照強度不同,回收時間會有區別,但以目前情況來看,光伏電池獲得10倍以上的能量收益沒有一點問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7564.htm“我國多晶硅產業在國內發展了30多年均沒有什么起色,總產能一直突破不了100噸,但進入21 世紀后,在光伏的推動下,我國多晶硅實現跨越式發展,現在產能已經突破2萬噸。”崔容強認為,是市場孕育了國內多晶硅的高速發展。
“雖然產能突破2萬噸,但我國的多晶硅每年還有近半數要從國外進口。”崔容強表示,需求都無法滿足,“何從談過剩?”
“一旦制訂多晶硅準入標準,許多具有特點的多晶硅項目可能被扼殺在搖籃中。”崔容強稱,在這一輪多晶硅降價潮中,不少多晶硅企業關門出局,“那些技術不好、污染嚴重的企業肯定會被淘汰出局,多晶硅通過市場競爭來篩選就可以了”。
國內多晶硅新進入者——鄂爾多斯多晶硅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開軍向記者表示,“降低能耗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只有不斷降低成本才能生存下來,60千瓦時/千克也沒問題”。
國內從事多晶硅業務的河南尚宇新能源副董事長吳勝利亦認為,應該讓市場來優勝劣汰,“就像我們生產的三氯氫硅(多晶硅生產的原料),原來的行業標準已經不適應現在市場對產品的要求,如果你的產品只達到行業標準,那肯定活不下去。另外,行業標準要執行很難,難保不會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