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能源設備制造業將進入“掘金時代”
根據國家“十一五”期間的863計劃安排:2010年建成1000千瓦實驗電站及研究基地,證實技術可行性;2015年建設1萬~10萬千瓦示范電站;2020年建成荒漠地區10萬~100萬千瓦的商業實用電站。如果計劃得以順利實施,則2020年后可開始規模化建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7345.htm專家認為,光伏發電比風力發電更具有效能優勢,我國生產企業若能在制造技術上占居領先,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2009年12月16日,華電集團公司首座大型太陽能光伏電站———華電寧夏寧東光伏電站并網發電,這是目前亞洲投產的最大太陽能發電項目。電站規劃總裝機容量30MWp,一期工程容量10MWp。
同時,荒漠地區的開發利用將使光伏產業頗具優勢。風能與太陽能的能量與功率密度的比值是,每平方公里風電場裝機約2萬千瓦,太陽能發電約10萬千瓦,使得大型光伏電站能夠建在資源豐富、土地沒有利用價值的荒漠地區。
2009年9月21日,國家鼓勵發展的光伏新能源建設項目———中國華電集團投資2.3億元的10兆瓦光伏并網發電特許權示范項目奠基儀式在嘉峪關舉行。在10平方公里區域,將建成太陽能跟蹤光伏陣列、逆變設施、升壓輸變、控制檢測與數據傳輸系統、場地基礎及土建工程等。大唐集團新能源公司、江蘇林洋公司等5家企業也將陸續在這里興建太陽能光伏發電,規模為100兆瓦。
專家認為,為促進光伏產業取得良好發展,影響其發展的兩大問題值得關注。
一是成本問題。目前,技術與成本已成為未來光伏產業競爭的焦點,千方百計降低光伏電源的投資與電能成本、實現規模化應用,是光伏產業發展的核心。
二是國內產量高,市場需求少。近十年來,全球光伏產業平均年增長率為41.3%,太陽能電池產業規模擴大了35倍。2008年,中國光伏電池產量達2000兆瓦,居世界第一,占全球產量的36.7%。由于中國的光伏發電進展緩慢,國內對多晶硅的需求量僅占20%左右。去年出口量繼續增長,2009年1~10月,中國光伏產品出口達128.52億美元,同比增長147.81%。
短評: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需政府引導扶持
“低碳經濟”成為今年兩會代表熱議的話題,業界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關注也明顯升溫。
我國火電裝機占總裝機容量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調整電力結構喊了多年,是該有大動作的時候了。否則,我國減排目標就難以實現。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乘風而行,發展風電產業已成為我國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舉措;利用太陽能發電,已使荒漠地區的開發利用體現出應有的價值;電力設備生產企業對發展低碳經濟、進軍新能源產業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在“產能過剩”陰影籠罩下,對風電等新興產業的未來發展,需要國家正確引導和政策規范。
事實上,目前以風電、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出現的‘產能過剩’,是一種典型的階段性和瓶頸性過剩。其表現為一個快速成長的產業供應鏈內短期出現的各環節之間、上下游之間,以及產能與基礎設施之間的不平衡、不銜接,是短期的“陣痛”。
為促進新能源產業向前發展,絕不能因噎廢食。
當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規劃日趨明朗,新能源制造業正面臨新的發展機遇。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有成本優勢;與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們有產業優勢。但推進一個新興產業的發展,光靠市場肯定不行,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和在政策上給予扶持和規范。
未來,新能源設備制造業將迎來陽光燦爛的日子。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相生相伴的則是新技術的產生,如何贏得主動、有所作為已成為企業面對的新課題。
風力發電機相關文章:風力發電機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