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產業結構調整 斥資百億推進三大新興產業
“不是全方位鋪開,而是有重點地引入,構建有深圳特色的產業。”許勤對外界的疑問給出這樣的回應。而這在此前的一些政府動態上已初現端倪。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6427.htm2009年9月20日,馬云來了;2010年2月1日,李彥宏來了。2010年3月28日,已永久落戶深圳的中國IT領袖峰會第二次會議即將舉行,互聯網巨頭、創業投資巨頭將齊聚深圳。
專家袁易明則預測,在好的政府導向和市場機制作用下,深圳將涌現出一批類似于華為、中興和騰訊的明星企業。
引進國字號研究院 彌補科技人才短板
盡管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確定給未來深圳發展帶來亮色,但仍有不少人心存擔憂。深圳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大力調整結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目前,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已達到8710億元,成為其第一支柱產業。但多年來,“科技、教育、人才”等問題一直被認為是深圳城市競爭力的短板。
這種擔心不無道理,我國的科技創新就是從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開始的。深圳一直走的是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之路,即“90%以上的研發機構、90%研發人員都在企業,90%的研發經費來自企業,90%的專利是由企業申請”的“四個90%”。這既是深圳特色,也從側面反映出深圳的尷尬——沒有研究型大學和重量級科研機構。因而,城市發展的后勁屢屢受到外界質疑。而此番被選定為新經濟增長點的三大產業顯然也面臨同樣問題。
事實上,深圳市委、市政府早在2003年就已遇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無序和后勁不足問題。南方科技大學就是從那時起開始籌建,并布局引進國家級的科研機構和項目。近年來,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華大基因研究院相繼入駐和落戶深圳,200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原校長朱清時被正式聘為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以及2009年年底深圳高交會上國家超級計算機中心等“國字號”項目頻頻落戶深圳絕非偶然。
目前,深圳市政府已經專門設立了生物、新能源、互聯網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計劃投資105億元支持三大產業迅速形成規模,并將在這三大產業核心技術開發、攻關、應用、創新技術能力建設、重大項目培育和引進、人才培養以及知識產權標準戰略和國內外市場開拓上傾注更大的精力,調動更多資源,采取更重要的措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