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盤點中國芯片產業發展四大關鍵詞
——
創新
有數據顯示,在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中,75%靠技術進步,25%靠能源、原材料和勞動力的投入,而我國的情況恰好相反。我國主要行業的關鍵設備與核心技術基本依賴進口。掌握著核心技術的跨國公司總是領先一步,專利和技術標準賣錢最多。這種狀況如不改變,將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的發展。
2005年留給中國企業界的關鍵詞,“自主創新”無疑是其中分量最重的一個。十六屆五中全會更是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到“六個必須”的原則高度。產業內的有識之士認識到,靠企業單打獨斗的技術研發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目前瞬息萬變的市場要求。必須與產業上下游所有企業、機構聯成一體,共同建立面向研發乃至整個產業的“創新鏈”,才能推動大規模技術創新。
成立以來先后實現了七大核心技術的突破、其“星光”數字多媒體芯片全球銷量已占據世界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市場60%以上份額的國內芯片設計廠商中星微電子,從一開始就注意與IT、通信廠商、運營商、政府機構等廣泛合作,2005年參與發起MMTA(移動多媒體聯盟),并是國際3G通信的標準組織MIPI(國際移動行業處理器聯盟)中唯一的中國企業成員。中星微的發展對于我國芯片產業,特別是芯片設計產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示范作用。
上市
2005年末,國內兩家芯片設計企業相繼敲響了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鐘聲。11月15日成功在納斯達克施行IPO的中星微為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芯片設計企業,隨后,國內第三大芯片設計廠商珠海炬力步其后塵,其上市軌跡同中星微類似。
芯片產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產業,業內人士稱之為“吞金獸”。以我國臺灣為例,芯片制造業的入門費高達100億元人民幣,等到成熟需要1000億元人民幣,而上規模差不多需要2000億元。資金不足將直接影響芯片產業的規模和水準。海外上市對于我國芯片企業來說,無疑是解決資金掣肘問題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有利于我國芯片產業的國際化。
增長
2005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已經開始回升,這帶動國內芯片制造業的加速發展。與此同時,隨著國內IC設計企業自有產品的大量面世并逐步占領市場,IC設計行業規模也繼續快速擴大。
從華北、華東以及華南這三大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集中分布區域的生產情況看,2005年,以上海、江蘇和浙江為核心的華東地區,其新增芯片生產線產能已經逐漸釋放,芯片制造業對該地區集成電路產業整體的帶動作用開始減弱,華北、華南則增長平穩。
據了解,2005年上半年華東集成電路產業銷售規模的增長率由2004年同期的75.5%回落到29%,銷售收入為225.49億元,其在全國集成電路產業中所占份額為73.2%。近幾年華南地區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一直落后于華東和華北地區,但進入2005年,在該地區集成電路設計業高速發展的帶動下,華南地區集成電路產業整體規模迅速擴大,2005年上半年該地區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增幅高達98.1%,規模為10.64億元。
調整
2005年全球半導體市場步入新一輪調整期,根據SIA發布的數據,1~6月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增幅僅為5%,遠遠低于2004年同期20%以上的增幅。與此同時,國內集成電路產業新增投資規模也明顯減小。受這兩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2005年上半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在保持了平穩增長的同時,也進入了調整階段。
從統計數據看,上半年國內集成電路全行業共實現銷售收入307.87億元,與2004年上半年的236.54億元相比,增長30.2%,其增幅與2004年上半年的57.5%相比有明顯回落。在產量方面,1~6月國內集成電路總產量累計為110.19億塊,比2004上半年的94.19億塊增長17%,也大大低于2004年同期54.7%的增長水平。
從2005年上半年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各行業的發展情況看,IC設計業的發展最為引人注目,珠海炬力、中星微電子、同方微電子等一批新興設計公司正在快速成長,其銷售收入正成倍增長。與此同時,中國華大、杭州士蘭、華虹集成電路等國內老牌設計公司也保持了穩定增長的發展勢頭。在此帶動下,2005年上半年國內集成電路設計業規模繼續快速擴大。1~6月設計行業共實現銷售收入51.47億元,與2004上半年的32.7億元相比,增幅達到57.4%。
與集成電路設計行業的快速發展不同,2005年上半年國內芯片制造行業的發展明顯趨緩。1~6月芯片制造行業共實現銷售收入105.14億元,其35.4%的增幅與2004年同期高達182.4%的增幅相比有較大的回落。這一方面是受全球半導體市場不景氣導致國際訂單減少、價格下跌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過去幾年國內芯片制造行業產能擴充在2004年得到集中釋放,新的產能擴張計劃尚未展開。
從創新到上市,從增長到調整,如果說目前判斷中國半導體產業已經進入黃金時代仍顯過早的話,我們更愿意用中國半導體產業進入鍍金時代來形容我們所處的歷史階段。在把薄薄的“鍍金”轉變成十足的“真金”這個漫長階段,我們要拒絕任何的浮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