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革命黨”
回國之初,楊立友同樣選擇了晶硅技術作為公司起步的切入點,因為晶硅技術成熟好上手,市場認可度也更高。而他的老本行微晶非晶薄膜,當時的國內產業條件還不成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6070.htm“這兩年,我們做了大量培養供應鏈的工作。”楊立友說,中國的制造業已經體現出了非常強的配套能力。如果在他剛剛回國的時候立刻上薄膜生產線,楊說當時的產業配套的國產化率只有30%,而現在已經達到了60%,“再有兩三年的時間,可以接近100%。”
“中國制造的概念是什么?這意味著國外配套公司產品的價格是我的配套公司價格的幾倍。一個很小的東西,如果用外國的產品,就變成了一個很不便宜的配件。”
現在正泰產業鏈上還沒有實現國產化的配套產品主要是一些有技術門檻的核心原料,比如硅烷和二乙基鋅。“中國企業很敏銳,學習能力也很強。現在已經有幾家公司上了攻關項目,要突破這些核心材料。我們很有信心。”
產業鏈配套能力的增強使得正泰對通過擴大規模來降低成本充滿信心。就在我們眼前這條30兆瓦生產車間的旁邊,一棟更大的三層廠房已經完工,今年上半年新的90兆瓦產能就將投產。在溫州,一個產能240兆瓦的新廠區也即將開工。
和第一條生產線不同的是,在新的生產線上,除了核心設備,能夠使用國產設備就使用國產設備,這是正泰的新原則,這當然將進一步降低公司的成本。
“現在我們的價格能夠做到晶硅的成本,1.2美元一瓦,我們計劃到2010年四季度,或者2011年初,能夠做到70美分一瓦。”這無疑是個極富競爭力的價格。
對于楊立友的雄心來說,也許最大的危險來自技術自身轉換率有限的提升空間?,F在正泰能夠做到9%的轉換率,這個數字顯然偏低。“10%現在是看得見的。”楊立友說。但他也承認微晶非晶技術的物理上限大概在13%左右,這也許是正泰未來路上最大的敵人。
對楊立友的采訪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告訴他自己上午采訪了龍焱科技。“吳教授做得怎么樣了?”他開口就問。顯然,吳教授的進展是他關心的話題。
父與子
從正泰所在的濱江開發區到下沙工業園,需要40分鐘的車程,這是正泰和龍焱的物理距離?,F代化的廠區與流水生產線和一棟簡舊的小樓里的兩層,這是正泰和龍焱的產業距離。但他們的雄心沒有距離。
“拜托了,我們的數字您千萬別寫出去,太多人盯著我們了,我們還不想讓自己太早暴露。”吳奔反復央告記者。吳奔是楊立友口中的“吳教授”的兒子,龍焱科技總裁。他的父親吳選之是碲化鎘技術領域里的泰斗級專家,現在年逾70的老人是公司的董事長。
你看碲化鎘三個字是不是有些熟悉?對,這就是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商First Solar(第一太陽能)公司的技術路徑。吳選之在美國期間就職于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從1996年開始對碲化鎘的研究,2001年他率領的團隊打破了碲化鎘轉換率的實驗室世界紀錄,16.5%的數字至今無人撼動。在可再生能源實驗室期間,他的團隊多次參與了關鍵技術的突破研發,因此對其技術路徑非常熟悉。
2007年,吳選之退休,從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凈身出戶”。按照美國的知識產權法,他離開的時候沒有帶走一頁紙,并保證一年之內不從事碲化鎘研究。
一年之后,吳選之在自己的家鄉杭州創業。“在美國的時候,我父親就覺得碲化鎘技術在工藝流程上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現在他要在中國實現自己的想法。”吳奔說。
吳奔不想說挑戰第一太陽能的話,他覺得光伏的未來市場足夠大,只要自己做的東西足夠好,就不存在和第一太陽能殺個你死我活的問題。“你看人家第一太陽能活得多好,也不來中國設廠,照樣掙錢。”吳奔說。“那是因為還沒有中國的公司能做這個事兒。”記者回應。
吳奔,這位聯想CEO楊元慶的前助理笑了:“對,你說得對。但我們現在還不能說自己一定會成功。可如果我成功了,在技術不輸于它的前提下,成本還沒有優勢,那我回中國干還有什么意義?”
在下沙一座偏僻不起眼的寫字樓里,龍焱占據著它的一層和二層。一層是封閉的空間,只有通過二層才能到達。這里藏著龍焱的核心機密——它的中試線。
那是一間不超過200平方米的大房間。房間被一扇長長的屏風隔成兩間,被屏風隱藏起來的是中試線,開門可見的是一些配套試驗設備。我們和攝影師只被允許在門口以配套設備為背景為吳奔拍照,不能進門,當然更不能參觀中試線。但即使這樣的待遇,據說也是第一家享受到的媒體。
應該說,第一太陽能的成功給了龍焱便利,吳奔不需要證明自己技術的市場可行性。龍焱所要做的就是用低成本做出好產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