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光伏企業的“政策地”花樣
2007年,上海土地緊缺迫使孫鐵囤遠走常州,作為國內最大光伏企業之一億晶光電的總經理,孫說:“原來的企業就70畝地,無法獲得新土地,發展空間太有限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1479.htm不過,就在孫出走的那一年,一家來自河北的光伏企業晶龍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龍”)卻在上海一次性獲得了令人垂涎的280畝土地。
坐落在上海市工業綜合開發區的晶龍太陽能科技產業園(以下簡稱“晶龍產業園”)就是上述280畝地的產物。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這家雄心勃勃開發光伏產業的企業,其所在的產業園區至今近四分之三的土地雜草從生。
與此相對應的是,產業園區所在的奉賢區,工業用地的供應極度緊張,奉賢區規劃和土地管理局副局長陸其輝向本報記者表示:“我們每年只能滿足區里一部分企業的用地要求,工業用地供給很不足。”
愿荒地如此,原因何在?
“政策地”的花樣
時間回到三年前,2006年5月18日,河北晶龍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與上海閔行出口加工區簽定《投資協議書》,計劃建設一座年生產200MW太陽能電池的晶龍產業園,園區占地700畝,并將另外預留土地500畝。
“當時,太陽能很熱,晶龍被列為重點項目。”上海市工業綜合開發區副總經理徐雪峰向本報記者表示。
2006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實施,同月,國務院發布《可再生能源法》的配套政策及細則;同年,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相關機構完成了野心勃勃的“十萬個太陽能屋頂計劃”(與2004年德國太陽能屋頂總數相當)。
“晶龍這個項目由市里領導親自抓。”徐雪峰表示,由于晶龍是國內太陽能電池領域的龍頭企業,“落地上海得到了政府鼎力支持”。
《投資協議書》顯示,晶龍將以8萬/畝的價格獲得面積約近700畝的土地,同時,五年內,若晶龍相關關聯投資對奉賢區地方稅收貢獻累計超過5000萬,則按超過額的20%返還給晶龍,而且如果五年內晶龍產業園產值達到150億以上,則可以8萬/畝的價格受讓另外的500畝地,而據了解,2006年,8萬元/畝的價格僅為市價的一半。
不過,晶龍實際只于2007年10月和2008年3月獲得280畝工業用地和26.3畝配套的企業生活用地,地價為28.8萬和35.8萬。
陸其輝及徐雪峰表示,由于2006年之后,國有土地實行改革,“《投資協議書》的土地出讓計劃作廢”,“晶龍競標了280畝的工業用地,價格為28.8萬/畝”,不過,“這是最低的工業用地出讓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