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家半導體企業公布上半年業績 過半增逾五成
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截至昨日,以半導體(中信)為樣本的157家A股產業鏈公司中,已公布上半年業績快報、業績預告和半年報的公司共有68家,其中業績實現正增長的企業有55家,占比80.88%;同比增長超過100%的企業有29家,同比增長超過50%的企業有40家;在已公布半年報和業績快報的38家企業中,二季度環比一季度增長的企業有29家,占比約76.32%。
細分行業來看,存儲芯片、接觸式圖像傳感器(CIS)、系統級芯片(SoC)企業業績表現突出,而已公布業績的半導體設備企業均實現增長。
“當前半導體行業的復蘇態勢明顯,并有可能進入新一輪上行周期。首先是技術創新與需求增長,隨著AI、5G、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對高性能、低功耗的半導體產品需求急劇增加。其次,半導體行業具有周期性,經過近年調整,目前正處于復蘇階段。市場需求回暖,產能利用率提升,企業盈利狀況改善,進一步增強了行業的增長動力。”北京社科院研究員王鵬向證券時報記者分析稱。
二季度中國市場銷售額
同比增長21.6%
半導體行業協會(SIA)8月發布的數據驗證了行業復蘇勢頭。2024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導體產業銷售額累計達1499億美元,同比增長18.3%,環比增長6.5%。其中,2024年6月單月銷售額500億美元,同比增長22.9%,環比增長1.7%。
從國家或地區的銷售額來看,與去年同期相比,美國增長42.8%,中國增長21.6%,日本減少5.0%,歐洲減少11.2%。
SIA指出,這些數據與消費、人工智能熱潮保持一致。
AI芯片有多熱?咨詢機構Gartner預測,2024年AI芯片銷售產生的收入將增長33%,達710億美元。其中210億美元收入將來自數據中心產品,這些產品包括英偉達、超威半導體、英特爾等供應商的GPU和其他處理器。
對于二季度美國和中國市場的高速增長,業內認為兩個市場存在些許不同。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國際市場的增長更多的是依賴于技術創新和高端市場的開拓,國內市場在政策支持、市場需求及產業鏈完整性上展現出強勁動力。
“從全球角度來看,過往行業增長動能大多來自于To C終端產品。今年除了消費電子等需求回暖,行業部分增長由To B驅動,即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所帶來的高端算力芯片的巨大需求,這些主要是企業在買。”芯謀研究企業部總監王笑龍向證券時報記者指出,對國內企業而言,雖然在高端算力芯片領域暫難突圍,但國內智能駕駛的滲透率相對國外增長更快,同時受消費電子回暖以及國產替代帶動,國內半導體設計、設備材料等領域企業均獲得了持續增長。
二季度業績
環比增長企業占比高
行業趨暖,A股半導體產業鏈公司接連報喜。據統計,在157家樣本企業中,已公布上半年業績快報、業績預告和半年報的公司共有68家,其中業績正增長的企業占比為80.88%;同比增長超過100%和50%的企業分別有29家和40家;在已公布半年報和業績快報的38家企業中,二季度實現業績環比增長的企業有29家,占比約76.32%。
分行業來看,CIS、存儲芯片、SoC等表現突出。其中,韋爾股份交出了業績增長近八倍的成績單,韋爾股份稱業績增長主要系消費市場進一步回暖,公司在高端智能手機市場的產品導入及汽車市場自動駕駛應用的持續滲透;同時,公司綜合毛利率同比提升8.21個百分點。
相關存儲芯片產業鏈公司亦表現搶眼。例如,2024年上半年,隨著存儲行業的復蘇、AI服務器需求量快速增長,瀾起科技DDR5滲透率持續提升,高性能運力芯片新產品實現規模出貨。公司預計2024年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5.83億元至6.23億元,同比增長612.73%至661.59%。
在系統級芯片領域,恒玄科技、炬芯科技分別預計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99.68%左右及64.76%左右。
在設備領域,公布業績的6家半導體設備企業均實現同比增長;其中,長川科技預計上半年歸母凈利潤為2億元—2.3億元,同比增長876.62%—1023.12%,主要受益于行業溫和復蘇,細分領域客戶需求提升顯著等;北方華創則預計上半年凈利為25.7億元—29.6億元,同比增長42.84%—64.51%。
據證券時報記者觀察,近年來,國內半導體設備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質的飛躍,我國半導體產業生態和制造體系得以不斷完善,國內高端設備的自給率逐步提升。
國內半導體設備商有多拼?“國內可以提供的設備,占集成電路生產線的百分數,保守說法是15%,進取的說法是30%,甚至更高。中國的數百家半導體設備公司都在拼命努力,發展速度很快,成熟的有20多家企業,幾乎涵蓋半導體十大類設備的所有門類。對于行業的發展,我很有信心,用5年、10年的時間,達到國際最先進水平,是有望實現的。”中微公司董事長尹志堯在此前一場論壇上分析行業情況時談到。
產業增長可持續性幾何?
還有一些公司環比表現更為突出。例如,從事半導體IP授權業務的芯原股份第二季度營業收入環比增長92.96%,并且虧損幅度亦環比收窄,主要受益于半導體產業逐步復蘇、獨特的商業模式等。
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二季度的銷售收入和毛利率皆好于指引,銷售收入19億美元,環比增長9%。其中,出貨超過211萬片8英寸約當量晶圓,環比增長18%。公司給出的三季度收入指引是環比增長13%—15%,毛利率介于18%—20%的范圍內。
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在業績會上對此解讀稱,在二季度,隨著中低端消費電子逐步恢復,從設計公司到終端廠商,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為了抓住機會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備貨建庫存的意愿比起三個月前來看要更高。同時,因為地緣政治帶來的供應鏈的切割和變化,部分客戶獲得了切入產業鏈的機會,也給公司帶來了新的需求。
產業明顯復蘇之際,外界頗為關注的是可持續性幾何?“四季度是傳統淡季,我們謹慎樂觀。今年全年的總體格局大致確定。公司目標是銷售收入增幅超過可比同業的平均值,下半年銷售收入可超過上半年。”趙海軍展望時稱。
芯原股份披露,在手訂單已連續三季度保持高位,截至6月底在手訂單22.71億元,預計一年內轉化的比例約81%,為未來營業收入增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瀾起科技在近期接受調研時表示,公司DDR5第三子代RCD芯片將從今年下半年開始規模出貨。隨著AI服務器需求增加、數據中心領域應用場景增多,PCIe Retimer芯片在手訂單穩定增長,并將在未來幾年成為公司新的業績增長點。
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委員安光勇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受益于AI、5G、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推動以及需求回暖等,存儲芯片、車規級芯片以及AI相關的芯片領域未來仍具有較大增長潛力,但前提是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環境保持相對穩定。
挑戰與機遇并存
事實上,行業并非只有好消息。例如,在AI領域,Gartner于7月預測,2025年至少30%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項目可能在完成概念驗證階段后遭遇終止。這一現象可能由數據質量不佳、成本上升或商業價值不明確等問題引發。
Gartner此前預測,繼2024年AI芯片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3%后,2025年增速為29%。這也意味著AI市場的增速或放緩。
王笑龍認為,要分析AI芯片增長的持續性,就要關注高端算力芯片的企業采購需求,目前這些企業訓練自身AI模型的需求依然強烈。如果企業未來自身的業績下滑、現金吃緊,那么算力芯片的采購必然會受到影響。
“雖然部分AI項目存在終止的可能性,但長期來看,AI作為未來科技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發展趨勢不可逆轉,特別是高性能AI芯片領域的景氣度有望保持穩定。在技術創新、市場需求和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的驅動下,行業明年也有望繼續增長態勢。長遠來看,產業和個體可以通過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拓展多元化市場、優化供應鏈管理以及加強國際合作等來應對行業波動風險。”王鵬向證券時報記者分析稱。
行業的另一個隱憂是地緣政治影響。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認為,地緣政治風險可能導致半導體產業供應鏈中斷、技術封鎖等不利因素出現,但這也為國內企業提供了發展機遇,如加速國產替代進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等。在此背景下,國內半導體產業鏈需要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同時,企業也需要加強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確保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尹志堯此前表示:“理想狀態下,全球集成電路產業是互相協同的。但在目前緊張的國際形勢下,本土化是沒有辦法的選擇。另一方面,我們也要主張國際合作。世界上還有許多不同國家、不同供應商愿意繼續和我們合作。”
他指出,未來3—5年國內半導體行業發展空間仍很大。中國目前的集成電路產業還沒有碰到大起大落的周期,仍處于較快增長階段,乘著這一順風船,要把自己的事做好。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