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涌入半導體行業的資金將為這一領域注入新的活力,并在這個過程中重塑行業格局。
半導體已成為從汽車到電子產品再到人工智能(AI)等一系列產業發展的關鍵組件,各個國家、地區政府都在大力促進芯片生產的本土化,同時全球企業也在為參與這場盛宴展開競爭。根據芯片行業咨詢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的預測,到這個十年末,全球半導體收入有望突破1萬億美元。
各國加強本土產能可能使高度集中化的半導體供應鏈多樣化,目前一些區域在供應鏈的某些環節上具有優勢,但在另一些環節上處于劣勢。例如,美國公司在芯片設計的許多領域處于領先地位,而中國臺灣、中國大陸、韓國的公司則主導著下游生產和組裝環節。
這種集中化使半導體供應鏈很容易受到自然災害、戰爭、大流行病或貿易紛爭的干擾。國家安全也是打造本土供應鏈的一個推動力。為解決這一問題,美國政府正通過規模530億美元的《芯片法案》向芯片制造商投入大量資金。但這場芯片競賽中的其他國家也有自己的扶持計劃。《芯片法案》的資助重點是需要數百億美元資本支出的尖端芯片工廠,波士頓咨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的報告預計,美國在這一領域所占份額將從零增長到28%。這比負責芯片補貼資金運用的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的最近預測更為樂觀,她預計到這個十年末,美國在尖端芯片生產領域將占到20%的份額。《芯片法案》旨在重振美國芯片產業,《芯片法案》里規劃了為芯片工廠提供總計390億美元的直接補貼撥款,以及為政府主導的研究和勞動力發展等計劃提供資金。有鑒于此,在亞利桑那州、得克薩斯州、紐約州、俄勒岡州和俄亥俄州,新的芯片制造工廠正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僅在上個月,韓國就公布了價值190億美元的芯片產業扶持計劃,主要是通過國營的韓國產業銀行為芯片制造商和供應商提供資金支持,幫助他們在國內投資半導體基礎設施。中國大陸也通過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三期籌資約480億美元,日本和歐盟也公布了大規模的政府支持計劃。在芯片法案下,英特爾、臺積電、三星電子和美光科技都獲得資助。但在芯片大潮中,沒有哪家公司能像英偉達一樣一飛沖天。英偉達的銷售額和利潤均高于FactSet調查得出的華爾街預期。英偉達預計當前財季銷售額約為280億美元,也高于分析師預期,英偉達公布最近一個財季收入增長至26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凈利潤從上年同期的20億美元升至148.8億美元。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說,一場新的工業革命已經開始,在英偉達的幫助下,價值1萬億美元的數據中心正變成“AI工廠”。黃仁勛在一份聲明中說,AI將為幾乎所有行業帶來顯著的生產力提升,并幫助企業提高成本和能源效率。
這家AI芯片設計公司上季度營收和利潤均創下紀錄高位,市值逼近3萬億美元。
隨著這些資金得到分配并投入使用,未來幾年芯片行業格局可能會大不一樣。波士頓咨詢受半導體產業協會委托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到2032年,美國在全球芯片產能中的份額預計將從2022年的10%增至14%。該研究顯示,如果沒有芯片法案,到2032年美國的芯片產能份額將為8%。根據這項研究,在下一個十年,韓國的產能份額也將略有增長,而日本、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的份額將有所下降。
芯片產能之爭并非簡單的零和游戲。根據波士頓咨詢和半導體產業協會的這份報告,在下一個十年,日本、中國臺灣、中國大陸、韓國和美國的產能將分別增加至少80%。來源:半導體產業縱橫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