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綠色低碳……兩會聚焦這些科技"熱詞"
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把“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放在政府工作任務首位。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其中提到,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
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等科技熱詞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讓眾多科技領域的代表、委員們感到振奮。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表示,此次“人工智能+”上升到行動層面,意味著國家將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為引擎的新質生產力,自己作為人工智能行業的創新創業者,更加責無旁貸。
事實上,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數據安全、科技人才、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等與科技和創新相關的話題在今年兩會期間持續受到關注和熱議,包括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海信集團董事長賈少謙、知乎創始人周源等在內的科技領域的代表、委員們也分別基于自身的行業觀察帶來相關建議或提案。
“發展新質生產力”成首要任務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今年以來,這一概念繼續受到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今年兩會期間,新質生產力可以說是出現頻次最高的詞匯。
什么是新質生產力?概括地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為首要任務。圍繞新質生產力,眾多科技從業者從產業轉型升級、智能制造發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等多個角度闡述自己的看法。
3月7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李東生表示,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要素集成和能力組合,要通過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驅動、新型工業化和全球化發展四方面來實現。
李東生強調,科技創新是驅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投入,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但在基礎材料、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及工業軟件等領域仍有較大差距。“中國企業必須要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在更多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
“這既是一場加速跑,又是政產學研用各環節深度融合的接力賽。”談及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國人大代表、海信集團董事長賈少謙表示,“科技成果只有推廣應用,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在賈少謙看來,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相比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中,能夠更好地把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市場需求。為此,他建議,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的作用,支持龍頭企業為主體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設立激光顯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快構建更加科學完善的產業創新體系,圍繞產業急需目標加快共性技術研發供給,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發展,更有力地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
在全國政協委員、知乎創始人、CEO周源看來,新質生產力的源頭在科技創新,落腳點在產業升級,關鍵因素在人才支撐。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不僅需要“高精尖缺”的科技人才,還要有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等。
周源在《關于以高質量技能人才供給推動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的提案》中建議,明確功能定位,健全“新職人”群體終身職業技能提升機制;強化政策引導,調動社會力量構建多元化職業技能培訓載體;突出科技創新,打造現代化在線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新范式。
“發展新質生產力,亦將為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發展提供機會,”科爾尼管理咨詢合伙人周鵬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推動新質生產力對中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中國在當前產業轉型和升級過程中涌現出數字經濟與綠色低碳經濟兩大機遇。對于制造類外資企業,智能制造是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如智能工廠、工業互聯網和數字化供應鏈。同時,綠色低碳經濟領域也提供可再生能源和減碳解決方案等機遇。這些共同點構成外企在華增長戰略的核心。
開啟“人工智能+”行動
從2023年的ChatGPT到2024年初火爆的Sora,以大模型技術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時代正在到來,通用人工智能也正是當前全球科技競爭的焦點。
事實上,近幾年的全國兩會,人工智能一直是高頻出現的詞匯和受熱議的焦點話題。在全球人工智能競爭進一步升級的背景下,“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
作為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領軍人物,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聚焦“人工智能+”,提出“聚焦自主可控通用大模型,制定國家《通用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建議。
劉慶峰認為,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的競爭將進一步升級為系統性競爭,各國在基礎大模型、行業應用、硬件、產業鏈等方面開始全面較量。他建議,在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基礎上,瞄準我國通用人工智能發展中需要重點補上的短板進行設計,圍繞自主可控通用大模型研發、源頭技術前瞻布局、算力生態構建、高質量數據開放共享、科學的評測標準制定、人才培養、法律制定和倫理人文等維度,系統性制定國家《通用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頂格推進規劃的制定和落地。
“人工智能將引領一場新工業革命,深刻影響各行各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周鴻祎同樣提到了大模型對于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性,他表示,2024年是大模型場景的應用之年,發展人工智能的關鍵是抓住場景紅利。目前國產大模型的能力在垂直領域已經夠用,中國企業最大的機會是將大模型向產業化、行業化、垂直化,深度定制方向發展,這也將成為中國在全球大模型競爭格局中的另一條突破路徑。
無論是國家長遠發展,還是科技企業競爭,人工智能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全國人大代表雷軍認為,從長期趨勢看,各行各業對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技能的人力需求正急劇增長。為此,他建議,將人工智能素養教育納入九年義務教育內容,設置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同時將相關內容納入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從基礎理念到簡單應用,全面激發中小學生的興趣,培養中小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知能力和應用能力,為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他還建議,加大對高校人工智能學科建設的投入,以及鼓勵大型科技企業和教培機構培育人工智能應用型人才。
圍繞人工智能,《政府工作報告》還指出,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全國人大代表、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苗偉接受記者采訪表示,過去幾年,我國算力基礎基礎設施建設經歷了高速發展的階段,算力規模已經接近全球的三分之一。這個時期,高質量發展將是算力進化的下一站。
在此國家層面的頂層規劃框架下,苗偉基于自身所在的通訊行業建議,進一步加強全國算力的統一調度和統籌規劃,實現算力資源的高效使用,進一步加強運載力和存儲力建設,以滿足算力調度過程中實際的市場需求。同時,加強構建開放的算力生態,構建一個開放、兼容的智算產業生態系統,鼓勵國內外企業、研究機構、開發者之間的深度合作與交流,形成開放合作新格局。另外,增加對算力建設和應用的政策扶持,并將培育新業態和新模式。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今年兩會,“綠色發展”依舊是高頻熱詞。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被列入2024年的政府工作任務。報告中提到,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扎實開展“碳達峰十大行動”。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
近年來,隨著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成為共識,眾多科技企業加入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行列,以科技創新來賦能和推動各行各業綠色轉型。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雷軍在《關于加快建設制造業綠色低碳供應鏈的建議》中表示,近年來,我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隨著全球加速邁向碳中和時代,國際“綠色貿易壁壘”逐漸顯現。我國制造業在實現雙碳目標中擔負著重要責任,同時也面臨著供應鏈全鏈路貫通困境、國內行業碳數據庫缺失以及供應鏈低碳轉型壓力等問題。
為此,雷軍建議,加快建立制造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推動國際銜接與互認;支持打造綠色數字化供應鏈系統,實現供應鏈內協同聯通;探索建立綠色電力全國交易機制,促進鏈主企業引領供應鏈綠色轉型。
3月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表示,今年將重點抓兩項工作促進消費,一是推動汽車、家電、家裝廚衛等消費品以舊換新,另一個是提振服務消費。
記者注意到,對于以舊換新,不少家電行業人士不約而同地聚焦綠色循環這一話題。
“實行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是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方向,對于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義,既利當前、更利長遠。”賈少謙表示,建議針對居民、回收企業、家電企業等打好政策組合拳,推動新一輪以舊換新有效落地。
賈少謙建議,積極培育消費者規范化回收處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意識。參照2009年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由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對交售舊家電并購買新家電的消費者給予補貼,補貼額度不超過家電銷售價格的10%,并分品種確定補貼最高上限。同時,建議國家進一步完善廢舊電器電子產品的廢棄、回收、流通和拆解處理的管理制度和行業標準。建議對于產品設計和制造環節綠色低碳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生產企業進行獎勵,從源頭上加快推動家電行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亦指出,目前,我國家電市場已經進入更新換代的高峰期,國家也再次提出“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政策。然而,過去國家實施的“家電下鄉”“節能補貼”“以舊換新”等項目,在激活購買力、擴大消費上雖然取得了較好效果,但也存在很多不良企業利用政策鉆空子,導致政府遭受很大損失,消費者購買的產品質量也沒有得到保證。
對此,在《關于家電企業自主承擔以舊換新補貼的建議》中,董明珠建議,明確企業自主承擔以舊換新責任;取消過多的政府補貼;規范二手家電市場;建立健全廢舊家電回收體系;加強監管和評估;提高消費者參與度。
此外,董明珠還提到,目前我國市場上存在大量超期服役的家用電器,這些舊家電不僅存在安全隱患,而且能效低下、耗電量大,如不及時更新淘汰,將嚴重影響我國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目標的實現。她建議,制定各類家電安全使用年限目錄;建立并完善家電產品追溯體系;要求家電產品注冊安全使用年限;加大家電強制報廢制度宣傳力度。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