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147億在美建廠后,中國電池巨頭“進軍”歐洲!省委書記見證,董事長用五個“非?!敝罗o
剛被曝在美投建電池產能,短短一周內,國軒高科(SZ002074,股價23.25元,總市值413.6億元)又有大動作。
據上海證券報17日報道,9月16日,德國中部著名的大學城哥廷根,第一款本地產電池產品正式下線。此次電池包產線的正式打通和運營,證明國軒已經在歐洲實現本地化生產與供應,國軒電池正式開啟“德國造”的步伐。
當天,國軒還與巴斯夫、ABB、Ebusco、Ficosa等多家國際知名企業分別簽訂合作協議,合作方向涵蓋電池材料及產品開發、車用及儲能產品供應等方面。國軒高科董事長李縝用五個“非?!敝罗o開場,“首先非常歡迎安徽經貿友好代表團不遠萬里現場參加并見證;其次在國軒落戶哥廷根的過程中,中德兩國、兩地政府不遺余力地支持與幫助,國軒非常感動,也銘記在心;再次今天有很多歐洲企業客戶來到現場支持國軒在哥廷根開展本地化生產電池,共同推進歐盟碳減排,這非常難得;哥廷根工廠在轉型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今天第一個電池包的正式下線,是工廠全體員工勤勞智慧的結果,非常感謝所有人的付出;最后“我們也非常期待與歐洲的企業一道,共同推動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真誠地期待全球的能源轉型順利成功?!?/p>
此舉也是國軒高科繼寧德時代德國產線投產后,第二家在歐洲實現投產的國內電池廠。在業內看來,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已經引發了廣泛關注,尤其在近日舉行慕尼黑車展上明確發出了進軍歐洲市場的信號。
國軒高科歐美市場接連落子
據證券時報網17日報道,德國哥廷根當地時間9月16日,國軒高科在歐洲首個電池基地生產的首款電池產品下線,標志著公司在歐洲實現本地化生產與供應,正式開啟“德國造”時代。
安徽省委書記韓俊、德國下薩克森州長斯蒂凡·魏爾、中國駐漢堡總領事叢武等共同見證電池下線儀式。當日,國軒高科還與巴斯夫、ABB、Ebusco、Ficosa等多家國際知名企業分別簽訂合作協議。
2021年7月,國軒高科收購博世集團位于德國哥廷根的工廠,擬建立公司在歐洲的首個新能源生產運營基地;2022年6月,哥廷根工廠正式啟動建設,并于距離大眾總部狼堡僅百公里之遙的哥廷根舉行了第五屆新能源經濟論壇暨德國國軒開幕儀式;歷時一年多,“德國造”首款電池正式面世。
據介紹,國軒高科哥廷根工廠總計產能規劃是20GWh,預計分四期完成,全部完成后,有望實現20億歐元的年產值。目前該工廠產線整線自動化率達超過70%,其中模組工序階段超過80%。
Gotion Global首席運營官兼德國國軒總經理Peter Willemsen表示,目前哥廷根工廠已經接到了大量歐洲訂單需求,預計10月份起可向歐洲客戶供貨。至2024年中,工廠實際產能可以達到5GWh。國軒高科董事長李縝表示,期待與歐洲企業一道,共同推動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并真誠地期待全球的能源轉型順利成功。
近年來,國軒高科在戰投股東大眾中國的賦能下,從市場、產能、產品、技術、資本、供應鏈等多個維度,加速出海步伐,且取得了不錯成效。今年上半年,國軒高科與歐洲動力電池制造商InoBat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探索開拓歐洲市場;與易捷特戰略合作,進入雷諾-日產-三菱聯盟供應商體系并供貨;與此同時,還與越南車企VinFast共同打造越南首個磷酸鐵鋰電池制造工廠,加快布局東南亞市場。
就在一周前,美國伊利諾伊州政府官網發布消息,宣布國軒高科將斥資20億美元(約合147億元人民幣)在該州坎卡基縣曼特諾新建電動汽車電池超級工廠。該工廠預計將生產10GWh的鋰離子電池組和40GWh的鋰離子電池芯,計劃明年投產。
據報道,伊利諾伊州州長表示,國軒高科的超級工廠將創造2600個高薪就業崗位,是該州“數十年來最重要的新制造業投資”。該工廠將專注于鋰離子電池芯、電池組生產和儲能系統,并獲得該州提供的5.36億美元(約合40億元人民幣)激勵措施。
9月9日,國軒高科方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確認,9月8日,國軒高科全資子公司美國國軒(Gotion Inc)在美國伊利諾伊州宣布,公司將在伊利諾伊州坎卡基縣曼特諾鎮建設年產40GWh電池工廠。
伊利諾伊州政府官網截圖
宣布在伊利諾伊州建廠
中國鋰電產業出海成趨勢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電池廠商不約而同顯露出落子歐洲的意圖。截至目前,除了寧德時代和國軒高科之外,還有包括中創新航、億緯鋰能、欣旺達等廠商均已明確在歐洲建廠。
寧德時代為了為寶馬供應動力電池在去年8月宣布在匈牙利建設第二座歐洲工廠,規劃產能100GWh,投資金額達到73.4億歐元。最新消息顯示,該項目計劃在今年夏天動工,明年開始試運營,2025年正式投產。
中創新航在今年年初宣布將其在歐洲的首個動力電池工廠布局在葡萄牙,用于生產電極片、制造電芯、組裝、包裝和制造電池外殼,預計2025年底投產,年產能達15GWh。
據證券時報,在記者采訪的動力電池業內人士看來,電池頭部企業接連出海,既是這些企業電池能力的水平標尺,也是全球化戰略落地的重要表現。
億緯鋰能赴美合資建設電池產能時就明確,專注于生產兼具成本優勢和質量優勢的電池,持續鞏固和提升公司競爭力和國際化水平,是公司完善全球化產業布局的重要舉措。
這種境外拓展還體現在其他層面。比如,億緯鋰能9月上旬還宣布與克羅地亞汽車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Rimac簽署諒解備忘錄,獲后者動力電池定點,后續有望將合作意向擴展其他項目;同日還再度公告獲得通用汽車公司12V鋰電池系統定點。這些都可以視為公司完善全球化產業布局的重要舉措。
此外,從各家動力電池企業的半年報中可以發現,儲能與出海是其業務增長的新支點。
工信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鋰電池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69%,其中以動力電池為主。從各家表現來看,今年上半年寧德時代的海外營收為656.84億元,同比增長超1.9倍,占總營業收入的35.49%。國軒高科和中創新航的海外業務營收同比增長296.74%和115.7%;孚能科技海外客戶占比約為70%,億緯鋰能的海外銷量占比約為40%。
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寧德時代、蜂巢能源、國軒高科、億緯鋰能、欣旺達等公布了海外投資計劃。據新京報貝殼財經,欣旺達董事長王威表示,出海能夠通過本地化生產更貼近客戶并把握產業快速發展機遇;考慮到歐洲汽車的普及率,如果禁燃提上日程,其巨大的需求缺口必然將轉化為國內新能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巨****展機會。但同時他也表示《通脹削減法案》《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等歐美政策對中國動力電池企業開拓海外市場帶來了不利影響。
據證券時報,為何一眾電池企業搶灘美國呢?核心原因在于,中國企業“走出去”,需要爭取進入發達國家市場,而北美作為成熟的商業市場,歷來是出海中企的必爭之地。尤其是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被業內視為未來最具希望的增量市場。有數據顯示,今年1~5月,美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在全球的份額為12%,美國的純電動車市場在全球的份額上升至13%。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每日經濟新聞、上海證券報、證券時報網、貝殼財經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