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品、人工淚液和我的哀愁
我在90年代后期曾經嘗試做過一段程序員,不幸碰到了一個嚴重的問題:視力疲勞。當年的電腦顯示屏普遍以CRT為主,那種刺眼和閃爍程度,我估計現在的人看個10分鐘都受不了。我屬于視力尤其不好的,眼睛干澀刺痛等問題非常嚴重。當年庸醫更是多,幾乎無一例外當成結膜炎甚至角膜炎,氯霉素紅霉素氧氟沙星慶大霉素等嘗了一溜夠。當然,都沒有效果,因為是無菌型炎癥。最后咬牙花了100元掛了同仁醫院的副院長特需,那時100元大概相當于現在1000+元吧。副院長檢查后說別太焦慮,要考慮換個工作,另外給開了“潤舒”。我說“潤舒”不就是氯霉素么,抗生素沒用的。副院長說,它的劑型不一樣。然后呢?我就告別了當程序員和喪失了暴富的機會,但是眼睛也逐步恢復。
一、玻璃酸鈉同仁老專家說的“劑型”這兩個字我一直記得,“潤舒”里的玻璃酸鈉也算我第一次和人工淚液的親密接觸。“潤舒”背后是一個特別牛B的故事,山東福瑞達在中國當年非常落后的情況下,做到原創原研和世界知名簡直是一個傳奇。玻璃酸也叫透明質酸(HA),港臺叫玻尿酸。玻璃酸鈉是其穩定的鹽,生物相容性極佳,在醫療醫美領域用途廣泛。為了減少氯霉素的攝入,我后來把潤舒換成了愛爾康(Alcon)的TEARS NATURALE(淚然)。2000年后,愛爾康幾乎等于人工淚液的代名詞,它在業界也是絕對的老大位置。誰知道又過了10年,玻璃酸鈉反而卷土重來,打得愛爾康有點應接不暇。
二、美系產品愛爾康的淚然配方比較復雜,羥丙甲纖維素、右旋糖酐等各種名詞確實也讓人覺得很厲害。這也確實是事實,因為要調粘稠度,調電解質,調PH值,調流動性等等。但有趣的是,其對手玻璃酸鈉天然就具有人體適應優勢,這似乎導致愛爾康后來大幅度升級,用Systane(思然或適然)替代淚然,核心成分也改了。即使如此,愛爾康仍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防腐劑。由于整個行業的風向和宣傳上的引導,防腐劑變成過街老鼠。愛爾康原來在北美其實以含防腐劑的產品為主,普通裝大多是開瓶后用30天丟棄,小支裝不含防腐劑的用起來成本高而且浪費也大。美式人工淚液的特點很有意思,它似乎是按消費品來設計的,價格低廉品種繁多。如同美國人愛用止痛****品一樣,人工淚液同樣是治標不治本的長期消費品,目的是讓人隨身攜帶馬上舒服,副作用管它呢。雖然愛爾康和艾爾建(Allergan)都有歐洲的各種復雜關聯,為了方便我還是片面地將它們歸類到美式眼****。這兩家產品線齊全,種類繁多。以Systane為例,有偏向補水的Hydration和Ultra,偏向補油層的Balance,和偏向綜合的Complete,以及抗過敏的Zaditor,夜間用的Gel,****眼鏡用的Contacts等。針對愛爾康取代淚然,艾爾建的亮視(Refresh)也進行了大幅度升級,增加了子品牌Optive、Reliva和Digital。Reliva是羧甲基纖維素、透明質酸、甘油三合一,應該是和Systane Complete對應的。Optive則是個更大的產品線,在補水、補油抗過敏等進一步做了細分出好多孫品牌。而Digital呢?當然是看電子產品用的,像培養消費者的產品吧。值得玩味的是,關于上述這么多選擇,廠家并未提供詳細的產品選擇指南。這似乎是希望消費者自己多嘗試,看看哪款口味比較適合[衰]。總體來說,美系也在越來越多地提供各種無防腐劑包裝,但玻璃酸鈉仍不是主流。美系目前我推薦的通用型淚液是Systane Complete PF(無防腐劑版)。
三、德系產品近些年防腐劑問題被大量醫生、記者和小作文宣傳,使得玻璃酸鈉人工淚液絕地反擊。其中德系產品是最有代表性的。URSAPHARM的海露(Hylo)人工淚液在中國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因其不含防腐劑和多種不同濃度高分子量玻璃酸鈉的產品組合,在消費者中口碑甚佳。長時間刷微信和刷抖音快手的眼睛疲勞問題,也使需求端增長超級旺盛。海露的專利泵式瓶子,盡可能避免了普通眼****開瓶后的污染問題,一瓶能用6個月,也成為其殺手锏。海露在北美的****房里幾乎沒有,網上買比美系眼****貴3倍以上,這可能是消費習慣的原因吧。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另外兩款德系玻璃酸鈉眼****也非常強。
四、日系產品日系產品也像消費品,以我們熟悉的樂敦為代表,含牛磺酸和清涼的薄荷腦冰片等,再加上各種維生素和一些收縮血管抗過敏的****,追求當即舒爽。日系風格和美系的區別很大:雖然都是OTC,美系還是像西****,日系像中成****想加啥加啥。
上面提到的福瑞達(現博士倫旗下)有一“潤潔”系列比較像樂敦系列:不同顏色不同功能。日系風格對視疲勞帶來的過敏或炎癥有一定的臨時效果,含保濕劑的不多,我覺得主流應不算人工淚液,所以略去不表。美系眼****通常把抗過敏成分作為一條單獨的產品線在人工淚液里添加,但一般不會加薄荷腦等刺激類成分。日系另外有一個不像消費品的大廠,叫參天(Santen),是正兒八經的****廠。參天的玻璃酸鈉叫“愛麗”,普通瓶子裝還是帶防腐劑的,這使得它在我心里打分低于德系。不過,參天有款特別的產品叫“麗愛思”,是處方****(上圖右1)。今年初去同仁醫院,醫生給我開了一瓶。在我的定義里,它不太像人工淚液,滴入眼睛后并不舒爽,但一陣酸痛后刺激分泌眼淚和粘液蛋白,同樣解決了眼睛干澀的問題。這種思路很贊,因為它突破了治標不治本,而自身的眼淚耐久度遠超各種人工淚液。麗愛思我用了兩瓶后暫時放棄,因為感覺效果越用越不明顯。此外,這個****美國FDA一直不批,也許有什么我不知道的原因。談到這個,日系類在北美都完全沒有市場,說不清是消費理念不同還是監管不同。日系暫無推薦,喜歡短暫清爽的可以買藍潤潔支持國貨(上圖右2)。
五、瞼板腺功能障礙看過一個分析,說干眼癥有40%甚至更高的原因來自瞼板腺功能障礙(MGD),而我就是其中一員。淚膜是個三層結構,最外面是一層油層來阻止淚水蒸發,所以生理鹽水并不能替代人工淚液。淚膜破裂后眨眼會再給眼睛蒙上一層淚膜。聚精會神刷手機和用電腦時眨眼少,導致淚膜干了也不知道,時間長了以后各種眼部機能都容易退化。瞼板腺是退化的核心,而且是不可逆的。這玩意不常用就容易堵,堵了就不出油,光有淚水也沒用,淚膜破裂太快。幾乎所有的人工淚液都無法解決打通瞼板腺堵塞的問題。雖然有些淚液產品寫了針對MGD,它們只是在配方里加了油,幫助延長淚膜時間,但也屬于治標不治本。如果去醫院看MGD,通常會被推薦在家里熱敷和院里瞼板腺按摩。后者聽起來很舒服,但其實是個非常痛苦的過程,甚至需要上麻****。護士用鑷子反復使勁夾你的眼皮十來分鐘,把油擠出來,最后兩眼紅腫視線模糊,也不一定能打通瞼板腺。更糟糕的是,很多人一年得做5-10次。愛爾康有個叫iLux2的小型眼瞼按摩器,不對個人銷售。艾爾建曾經有名為TrueTear的便攜儀器,中途放棄了。這也許說明,它的有效性乏善可陳。強脈沖光(IPL)是醫院用較貴的物理療法,但究竟怎么用、用多少、效果怎么樣,仍無足夠樣本在醫學界達成共識。我打算下個月去試試另一種更為昂貴的熱敷擠壓機器,叫LipiFlow。不過,根據Reddit上病友的討論,效果因人而異。倒是有個家用眼部按摩器叫NuLids,做一次LipiFlow的錢夠買三臺了,不過目前也沒看到很多使用評價。回過頭來還是講人工淚液,應該說美系在MGD產品上強于德系,其中名聲最好的是Refresh Optive Mega-3,另外Systane Balance也可以一試。
六、總結人工淚液的研發歷史其實并不長,西方也是最近二十年才越來越重視的,這顯然和電子產品爆發相關。干眼癥和視疲勞是如影隨行的,淚膜有一定的改善屈光的效果,淚膜不足導致視力模糊頭痛和進一步疲勞,這是惡性循環。畢竟,人體進化的速度,遠遠跟不上電子鴉片(電腦游戲、手機和App)的進化。隨著市場的迅速擴大,淚液產品更新換代也開始越來越快,總體建議買新不買舊。干眼癥(DED)的****物研發則開始得更晚,環孢素(Restasis等)幾乎是唯一知名的****(Xiidra算另一個),但它起效極慢而且效果不明顯。有個好消息是,德國Novaliq公司CyclASo(針對缺淚)和NOV03(針對MGD)都已獲得FDA新****受理,恒瑞醫****有前瞻性地早早簽下中國授權,這使我們有機會可以和世界同步享受到新****的好處。但是,當下的干眼癥病友們還是蠻痛苦的,穩妥方法中除了熱敷濕房等也就是選幾款安全一些的人工淚液,再加上一些聊表安慰的枸杞菊花、Omega 3和葉黃素等。干眼癥的原因非常多,但****物思路卻以免疫抑制劑為主,所以現在有一派醫生倡導排除過敏源和嚴格飲食:簡單說就是低碳水禁紅肉(降脂),來試圖減少體內莫名的過敏或炎癥。這個聽起來容易,但操作起來巨難,因為碳水和紅肉是我們日常飲食的絕對主力。總體來說,醫生關于干眼癥的好方法也不多。人工淚液絕大多數是非處方****,其客觀評價和數據分析也非常少,而且治標不治本有可能導致依賴。這篇文章是拋磚引玉,理論上身體的任何不適都是在警醒我們,你該做出改變了。如果毅力特別強,借這個機會扔掉手機,加強運動、調整生活方式、優化飲食習慣,倒是對健康積極的態度。最后,歡迎評論分享你的故事。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