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信號包地反而更差?

        信號包地反而更差?

        發(fā)布人:yingjian 時間:2022-11-08 來源:工程師 發(fā)布文章

        信號包地目的有兩種,一是包地線負(fù)責(zé)回流,二是負(fù)責(zé)隔離,也就是防止串?dāng)_。


          但是有時候包地線處理不好,反而會使信號變得更差。


          對于如下結(jié)構(gòu),DDR4的DQ信號之間為了防止彼此串?dāng)_,用了包地線;

        圖片

          

          1、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不考慮鄰近的信號線和包地線,單根信號線上的信號:

        圖片


          信號為點對點結(jié)構(gòu),接收端內(nèi)部ODT端接,信號質(zhì)量還是比較良好的;


          2、接下來看一下,沒有包地線,考慮鄰近的信號串?dāng)_后波形如下,注意未進行包地處理時,信號線間距為3倍線寬:

        圖片

         

        圖片


          3、考慮兩側(cè)都有攻擊線串?dāng)_時,波形如下:

        圖片


          可以看到,信號間距為3倍線寬時,串?dāng)_會有一定影響,但是只要端接良好,當(dāng)前結(jié)構(gòu)中串?dāng)_不構(gòu)成本質(zhì)影響;


          4、將信號間距調(diào)整為1倍間距時,波形如下:

        圖片


          此時,由于信號線間距比較近了,串?dāng)_影響已經(jīng)非常大了,此時不能忽略;


          那么可以用哪些措施解決呢,首先要保證良好的端接,其次我們來對比一下,信號上升時間對串?dāng)_的影響:

         

        圖片

        圖片


          通過對比,可以知道,在時序允許的條件下,選取上升邊沿較緩的驅(qū)動,串?dāng)_更?。?/p>

          

          下面對比,傳輸線耦合長度:

        圖片

        圖片

          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耦合長度(平行走線長度)越長,串?dāng)_越大;


          綜上發(fā)現(xiàn),信號線間距、信號線耦合長度、信號上升時間,這些因素對于串?dāng)_的影響,某些情況下,串?dāng)_并不構(gòu)成本質(zhì)影響,當(dāng)然是否良好端接也至關(guān)重要。


          加入地線的影響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在線間距為3倍線寬的信號線間加入包地線后的影響。

          

          給我們的直觀印象是,中間插入的是GND,無論如何,總比什么也沒有好,如果存在這種印象,就說明對信號如何在傳輸線中傳輸不夠清晰。


          對于微帶線而言,它的電磁場和電流分布如下:圖片圖片

          

          而對于電流分布仿真時,軟件并不關(guān)心傳輸路徑和參考路徑的電氣網(wǎng)絡(luò)是什么,這也就是說,微帶線這種物理結(jié)構(gòu)本身就為信號在其中傳播提供了物理環(huán)境,這當(dāng)然是因為,兩個導(dǎo)體中間存在互容、互感,因此在參考路徑中耦合出了返回電流,也因此,信號可以在其中傳播。


          而對于臨近傳輸線而言,他們之間也存在互容、互感,如下圖,也因此他們之間必然有耦合電流,而攻擊線的耦合電流一旦進入鄰近的傳輸線(受害線),那么它在受害線中就進行傳播,和受害線本身的信號疊加,從而干擾信號,這就是串?dāng)_,正如上邊所說,傳輸線這種物理結(jié)構(gòu)本身就是導(dǎo)致串?dāng)_和信號傳播的物理結(jié)構(gòu),即便他是GND。

        圖片

         臨近線之間耦合出來的電流


          回到最開始的PCB包地結(jié)構(gòu),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包地線本身構(gòu)成了信號的傳輸路徑和串?dāng)_的耦合路徑;

         

        圖片



          也就是說,原來線間距為3倍線寬,加入包地線之后,變成了1倍線寬,這似乎說明包地線注定要導(dǎo)致信號串?dāng)_變大。


          先別急著下結(jié)論,歷史是經(jīng)得住考驗的,我們進一步探究根源。


          還有一點我們沒有考慮,那就是,我們說過,信號的端接也至關(guān)重要,信號線傳輸?shù)浇邮斩酥笥蠴DT端接(比如50 Ohm),而包地線傳輸?shù)侥┒撕?,?jīng)過過孔回到GND中,也就是端接電阻近似為0 Ohm,這樣的話,在這里就會產(chǎn)生負(fù)反射,回到原端之后,同樣是0 Ohm的負(fù)反射,因此信號在包地線上來回反射,再持續(xù)反過來影響傳輸線。


          我們先來仿真觀察,當(dāng)攻擊線上驅(qū)動一個上升跳變邊沿時,在包地線上耦合出了如下串?dāng)_信號,注意,此時對包地線特別做了50 Ohm端接。

        圖片



          下面,將包地線的端接去掉,改換成0 Ohm,再來觀察:

        圖片


          串?dāng)_開始震蕩,這就是串?dāng)_在包地線上來回反射的結(jié)果;


          我們再來對比沒有包地線、包地線端接、包地線沒有端接時的受害線串?dāng)_量和信號眼圖:

        圖片

        圖片

        沒有包地線


        圖片

        圖片

         包地線端接


        圖片

        圖片

        包地線兩端接地


          通過串?dāng)_和眼圖對比發(fā)現(xiàn),包地線引入的串?dāng)_,不容忽視,而實際中的包地線就是兩端接地的,那么怎么辦的,還能包地么?


          對于這種情況,可以在包地線中繼續(xù)打地孔,減小地孔之間的距離,從而提高包地線結(jié)構(gòu)的諧振頻率,使其對當(dāng)前信號不構(gòu)成影響。


          當(dāng)前結(jié)構(gòu),包地線為2000 mil,在包地線中間加一個地孔,觀察眼圖:

        圖片

        圖片


          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在包地線中平均的加入地孔后,眼圖如下:

        圖片

        圖片

        孔間距為500mil


         

        圖片


        孔間距為200mil

         

        圖片


        孔間距為100mil


          小結(jié)


          1、信號之間的串?dāng)_和信號本身的端接有關(guān),做好自身端接,有助于減小串?dāng)_;

          2、串?dāng)_大小和信號線間距、傳輸線耦合長度、信號本身邊沿陡峭程度有關(guān),可以從這幾點入手減小串?dāng)_;

          3、注意,包地線也是傳輸線結(jié)構(gòu),信號同樣能夠耦合到包地線中,而包地線是沒有端接的;

          4、如需包地,注意包地線和信號線之間的距離,距離越近,包地線和傳輸線的耦合越大,由于包地線處理不妥善引起的串?dāng)_也越大;

          5、包地線兩個地孔之間的距離和引起諧振的頻率相關(guān),距離越大,其長度對應(yīng)諧振頻率的波長也越大,通過減小地孔間距使諧振頻率向高頻移動,減小當(dāng)前諧振,減小包地線引起的串?dāng)_;

          6、包地線的地孔距離大概是信號包含最高頻率對應(yīng)波長的1/10左右時,基本可以抵消包地線引起的反射震蕩;

          7、全面評估是否需要包地,如需包地,確保包地線的地孔數(shù)量和地孔間距;

          8、還有一個注意點,就是在包地線上打了很多地孔后,還要注意包地線的兩端是否在最終端打了地孔,此處的stub長度不要忽略。


        *博客內(nèi)容為網(wǎng)友個人發(fā)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工作人員刪除。



        關(guān)鍵詞: 包地線

        技術(shù)專區(qū)

        關(guān)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片| 濉溪县| 吉林市| 新郑市| 新乡县| 如东县| 林口县| 合阳县| 阿拉善右旗| 临邑县| 七台河市| 驻马店市| 内丘县| 鄂州市| 咸宁市| 濮阳县| 砀山县| 宁波市| 偏关县| 涿鹿县| 海原县| 罗甸县| 金堂县| 南康市| 峨边| 九寨沟县| 贵港市| 怀安县| 河源市| 天长市| 赤水市| 涞水县| 慈利县| 平安县| 绩溪县| 项城市| 镇远县| 达日县| 鲜城| 平罗县| 榆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