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集成電路發展史上的十大里程碑事件

        集成電路發展史上的十大里程碑事件

        發布人:旺材芯片 時間:2022-11-02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芯片——半導體元件產品的統稱,集成電路,縮寫作 IC;或稱微電路、微芯片、晶片/芯片,在電子學中是一種將電路(主要包括半導體設備,也包括被動組件等)小型化的方式,并時常制造在半導體晶圓表面上。


        從1949年到1957年,維爾納·雅各比(Werner Jacobi)、杰弗里·杜默(Jeffrey Dummer)、西德尼·達林頓(Sidney Darlington)、樽井康夫(Yasuo Tarui)都開發了原型,但現代集成電路是由杰克·基爾比在1958年發明的。其因此榮獲2000年諾貝爾物理獎,但同時間也發展出近代實用的集成電路的羅伯特·諾伊斯,卻早于1990年就過世。


        晶體管發明并大量生產之后,各式固態半導體組件如二極管、晶體管等大量使用,取代了真空管在電路中的功能與角色。到了20世紀中后期半導體制造技術進步,使得集成電路成為可能。相對于手工組裝電路使用個別的分立電子組件,集成電路可以把很大數量的微晶體管集成到一個小芯片,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集成電路的規模生產能力,可靠性,電路設計的模塊化方法確保了快速采用標準化集成電路代替了設計使用離散晶體管。


        集成電路對于離散晶體管有兩個主要優勢:成本和性能。成本低是由于芯片把所有的組件作為一個單位印刷,而不是在一個時間只制作一個晶體管。性能高是由于組件快速開關,消耗更低能量,因為組件很小且彼此靠近。2006年,芯片面積從幾平方毫米到350 mm2,每mm2可以達到一百萬個晶體管。


        19世紀,物理學家阿米西曾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的實驗室里,把一滴液體加在標本上方,藉此改善顯微鏡的成像品質。100多年后,現在全球的半導體產業采納阿米西的創新技術,把晶片浸在淺薄的液體層中,制造出的電路線寬,可望媲美病毒大小。


        20世紀40年代,約翰·巴丁和沃爾特·布拉頓在貝爾實驗室進行研發,研發晶體管的過程中將鎢絲電極移到金粒的旁邊,加上負電壓,而在金粒上加了正電壓,突然間,在輸出端出現了和輸入端變化相反的信號,他們將此器件命名為Transistor—晶體管,從此人類步入了飛速發展的電子時代。


        半導體行業發展至今,離不開很多優秀的領路人,他們靠自己的智慧生產了一個個里程碑事件,他們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所熱愛的行業中發光發熱,用100%熱情與投入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熱血青年加入半導體這個有意思的行業,今天我們一起盤點下集成電路發展史上的十大里程碑事件!

        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圖片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關鍵詞: 集成電路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城市| 肥东县| 广汉市| 邢台县| 湾仔区| 铜陵市| 吴忠市| 桓台县| 和平县| 若尔盖县| 北票市| 南陵县| 金华市| 清丰县| 神农架林区| 郑州市| 桐城市| 宣城市| 二连浩特市| 涟水县| 河北省| 靖宇县| 巨鹿县| 天津市| 平塘县| 丽水市| 花莲市| 郑州市| 长白| 垦利县| 同心县| 阜阳市| 奎屯市| 黄石市| 佛教| 宁城县| 峡江县| 武冈市| 筠连县| 大化| 交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