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江億院士:考上清華本科只半年在校園,與專業“先婚后愛”

        江億院士:考上清華本科只半年在校園,與專業“先婚后愛”

        發布人:中國科學報 時間:2022-06-11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文 | 《中國科學報》者 倪思潔


        有時候,看著清華校園里的年輕人,江億的思緒會飄回半個世紀前。
        那時,他的三年半大學本科生涯,只有半年是在校園里度過,他和自己的專業都是“先結婚后戀愛”。
        只是,這份愛萌生之后便一往而深。
        下鄉,上學,再到核工業基地工作,又回到清華大學求學任教,江億奮斗在教育、科研第一線一晃已經40余年。
        他早已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筑環境工程專家,我國人工環境工程學科倡導者之一。
        從解決地鐵通風問題,到研究蘋果、大白菜等農產品儲存保鮮,再到解決城市集中供熱、民用建筑空調供暖、建筑節能等疑難問題,他憑借敏銳的目光和對“家事國事天下事”的關心,為人民百姓衣食住行的健康環境保駕護航。
        在獲得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之際,江億回憶起了自己科研生涯的起點。他的講述就像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看見了那代人,在不一樣的時代中,不一樣的努力。
        圖片江億院士(北京市科協供圖)



        以下是《中國科學報》記者在采訪時記錄下的江億院士自述——


        我這人沒什么學問。


        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我可能會學數學專業。我父親是數學教授,我從小特別喜歡數學。但是,1969年初,我這個還沒讀完初一下學期的孩子就到內蒙古插隊去了。初二、初三、高中都沒念過。


        從1969年4月到1973年10月,我插隊下鄉,進入了完全不一樣的社會,真正認識到了中國社會是什么樣的社會,中國的農民、中國老百姓是咋回事。


        我從老鄉身上學到了大量的知識,現在我教孫女的好些諺語,還是那會兒從老鄉那兒學來的。


        1973年,我考上了清華大學。


        現在好些人問我:“江老師,您怎么就喜歡您這暖通專業,怎么就愛干這個了呢?”我跟他們說,那時候我哪知道這暖通是干啥的,國家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我和暖通專業是典型的“先結婚后戀愛”。


        我的大學生活跟現在完全不一樣,我們在大學院子里只待了半年,剩下三年都在工廠里頭。


        從1973年10月份開始半年,我們這些外邊來的工人、農民學生要補基礎,因為同學里真的有人以為1/2加1/2等于2/4。


        到了1974年4月份,大家都覺得不能再這么學,得開門辦學,到實踐中去,所以各個系就都開始組織學生下廠。我們先下到了二七廠,就是長辛店機車車輛廠,后來又去了北京878廠,再后來干脆去西藏待了7個月。


        當時帶我們的老師跟我們一起下廠,我們聽說熱力學里還有什么“焓”什么“熵”的,就讓老師給我們上一課。那天下午兩點,老師帶著小黑板來到我們宿舍,十幾個同學蹲在一個小宿舍里頭,聽熱力學焓熵是怎么回事。現在想想,我的焓熵知識就是那一天下午老師給我們講的。


        這種學習的好處是能實實在在感覺到學的這點東西真有用,真能解決問題。我們那會兒沒有考試,學習的動力就是想趕緊把那點兒事弄明白。


        我們幾乎一個禮拜要安排三個晚上,一家一家地串訪工人師傅家,跟師傅們交朋友談心,理解人家想的什么,問題在哪兒,知道咱們該怎么做,那真是心貼心。這讓我收獲特別大。


        我大概在大學上到一年半到兩年的時候忽然豁然開朗。遇到工程問題時,我會了,不怕了,不行就問問人,再不行就找兩本書、找點資料,看完之后想一想,一做就能做出來。就像我們的老校長蔣南翔說過的,教學生不僅是給他干糧,更應該給他一支獵槍,有了獵槍,餓了他自個兒就能打獵了。

          

        圖片

        青年時代的江億(受訪者供圖)


        到了1977年1月,我從清華畢業,接著就分配到了蘭州的鈾分離工廠,分離同位素鈾是制造原子彈最關鍵、最重要的一步。我在那里的1年零9個月,又成了我人生的寶貴財富。核工業人干活兒的時候真是一絲不茍、非常嚴格,生產線上一丁一絲的岔也不能出,而這正是以前我缺少的精神。當然,蘭州沒白跑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夫人是我在廠里時結識的,兒子后來也是在那里出生的。


        到1978年,我又考回清華大學念研究生。專業課我考的分挺高,外語我考的是日語,因為在廠子里頭沒少看日文資料,分數還湊合。但數學只考了50分,我雖然很喜歡數學,但只知道是怎么回事,卻沒有解題技巧。


        結果沒想到的是,我這分還考了第一,這就說明當時百廢待興,大伙兒都沒有條件好好學習,基本上就都是這水平。


        到研究生之后,我覺得我得干點“真活兒”,這樣才對得起養我的工人、農民。


        研究生期間干了幾件“真活兒”,其中一件是參加了由山西省農科院主持的國家“六五”攻關重點項目“蘋果的產地儲存技術”,負責熱環境原理研究及性能優化。


        當時農村沒條件建冷庫,連電都沒有,蘋果的儲存期不長,存久了就面了,賣不上價。我們借鑒農民打窯洞存蘋果的土辦法,研究了“土窯洞+自發式氣調技術”,打出幾十米的窯洞,再修一條通風道,通過控制窯洞內外空氣的流通來調節洞內溫度,讓溫度常年控制在0至6攝氏度。農民頭年秋天收的蘋果存到窯洞里,一直能存到來年“五一”之后。這樣的技術其他國家都沒有,去國外開會,人家都說,不用電能保鮮這么久,不可思議!


        所以,我這個書是怎么念出來的?不是蹲屋里學出來的,是干活干出來的。

          


        2007年,江億在山西下煤礦解決煤礦內的通風條件(受訪者供圖)


        2007年,我們大學畢業30周年,在清華大禮堂里慶祝。那臺上打著標語:“人民送我上大學,我上大學為人民”。不光是我,我們的好些同學眼淚都快出來了。30年前我們正是秉承這句話邁入清華,到現在也還是這句話鼓勵著我們干點兒實實在在、踏踏實實的事兒,不能忘了本,這是我們干事時打心眼兒里的想法。


        我們這代人不是那么舒服。工人、農民把我們拉扯起來,帶我們長大,所以我們走到哪都離不開這根兒。一直到現在,我要是長期不到農村去,好像就覺得缺了點什么似的,總得到農村什么地兒去轉悠轉悠,心里才踏實。


        而在科研中,我的體會則是,工程問題見多了,可以對基礎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基礎問題明白了,反過來可以更容易地找到破解問題之道,這就是做科研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之間的關系。



        講述人簡介:


        江億,中國工程院院士(2001年當選)。1977年清華大學建工系暖通專業畢業;1985年獲工程熱物理專業工學博士,留校任空調教研室副主任;1986年獲北京市首屆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1988年獲首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受聘清華大學副教授;作為訪問學者赴英國建筑研究院工作;1989年與三位同行創立了北京清華人工環境工程公司(后為清華同方,已上市);2005年起創建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并任主任。1991年受聘教授,獲國家教委、勞動人事部具有突出貢獻歸國留學人員;2020年榮獲“能源功勛人物—泰斗人物”稱號;2022年在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市科協等部門組織開展的遴選活動中,獲得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圖片

        2021年,江億與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部分師生及工作人員合影(受訪者供圖)


        編輯 | 計紅梅
        排版 | 蔣志海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關鍵詞: 院士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田县| 富平县| 自贡市| 沙湾县| 南开区| 永州市| 德令哈市| 察雅县| 晋中市| 延川县| 精河县| 陆丰市| 田阳县| 湄潭县| 正安县| 昭觉县| 资兴市| 镇雄县| 岳池县| 德庆县| 保康县| 东辽县| 秦皇岛市| 格尔木市| 南充市| 海阳市| 阳曲县| 新化县| 平潭县| 贡觉县| 漳平市| 晋宁县| 海淀区| 池州市| 肇庆市| 马山县| 青海省| 车致| 育儿| 包头市| 新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