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每年必發Science、Nature的團隊,今年果然又發了!

        每年必發Science、Nature的團隊,今年果然又發了!

        發布人:中國科學報 時間:2022-06-09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文 | 《中國科學報》者 倪思潔


        圖片


        2021年8月底的一個深夜,北京北四環邊,白日的喧囂已歸于平靜,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物理所)的燈仍然亮著,實驗室里靜得只剩下呼吸聲。


        在一個裹著銀色錫紙的儀器邊,副研究員李更等待著實驗結果。


        幾乎就在一瞬間,困意徹底遠離了他。因為此時的電腦屏幕上,原本應該平整的四方圖案出現了豎向的波紋,波紋中還穿插著斜向的條紋。
        圖片

        研究組最初看到的奇特波紋(雙軸電荷密度波)形貌  中科院物理所供圖


        6月8日,《自然》發表了由這個意外發現引發的新成果:中國科學家在鐵基超導材料鋰鐵砷(LiFeAs)中,觀測到大面積、高度有序、可調控的馬約拉納準粒子格點陣列。


        該發現被認為“對實現馬約拉納準粒子的編織以及拓撲量子計算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科學家們的新理想


        “你們想做的拓撲量子計算,到底是什么?”


        這是李更常被親朋好友們問到的問題。
        人類對于大規模信息處理需求的劇增,使得量子計算被賦予了極高的期待,“量子計算”四個字也幾乎家喻戶曉。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量子計算一直有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即噪聲等外界環境的擾動會對量子系統造成影響,使計算過程不可避免地產生并積累錯誤。
        正因如此,科學家們有了一個新的理想——研制“拓撲量子計算機”。
        “拓撲量子計算是一種容錯率更高的量子計算。”李更說。
        然而,要實現拓撲量子計算,不僅要求微觀世界的粒子符合一種名為“非阿貝爾統計”的規律,還需要科學家有能力把微觀世界里的粒子像編麻花辮一樣編織起來。


        也就是說,在這個領域,誰有能耐看清并操控微觀世界,誰才有可能最先實現拓撲量子計算。


        圖片

        在實驗室工作的李更  中科院物理所供圖
        一次意外控制住一種神奇粒子
        李更是物理所高鴻鈞院士團隊中的一員。這支團隊雖然規模不大,卻是全球最被關注的幾支向拓撲量子計算發起挑戰的團隊之一。
        2018年,高鴻鈞團隊最早在鐵基超導材料中觀測到一種神奇粒子——馬約拉納準粒子。這種粒子符合實現拓撲量子計算的要求,如果科學家能夠編織它,就有可能實現拓撲量子計算。這項成果發表于《科學》,并很快引起國際同行關注。
        2020年,他們又在鐵基超導材料中觀測到馬約拉納準粒子的電導平臺,進一步證明了馬約拉納準粒子的存在。該成果又一次發表于《科學》。


        這些年,他們一直在各種鐵基超導材料中尋找這種神奇粒子的身影。


        “鐵基超導材料體系存在材料組分不均一、馬約拉納準粒子占比低、陣列無序且不可控等問題。”高鴻鈞判斷,他們需要找到大面積、高度有序、可調控的馬約拉納準粒子陣列,才能向拓撲量子計算更進一步。


        直到2021年8月底的那個夜晚,異常波紋出現了。


        李更把情況匯報給高鴻鈞,他們討論后決定給樣品加一個垂直的磁場試試。


        更奇特的現象出現了。代表馬約拉納準粒子的亮斑,整整齊齊地排列在縱向的波紋上。


        李更試著把磁場調得再強一點,馬約拉納準粒子亮斑也隨之變得更密。當亮斑越來越近時,它們彼此間還出現了相互作用和關聯的跡象。


        從那天起,研究團隊開始小心翼翼地保持著儀器針尖和樣品的位置。


        “在找到原因和規律之前,我們一直擔心一旦位置挪動就再也看不到這種奇特現象。”李更告訴《中國科學報》。


        經過半年摸索,他們把神奇粒子陣列出現的原因鎖定在“應力”上。


        “自然應力可以誘導晶體產生大面積、高度有序、可調控的馬約拉納準粒子陣列,而這種有序的馬約拉納準粒子陣列可以被外磁場調控。”高鴻鈞說。


        圖片

        用磁場調控大面積有序的馬約拉納準粒子陣列  中科院物理所供圖


        “為什么別人沒有看到?”
        去年11月,他們把新發現寫成論文投給《自然》。然而,評審人對成果倍感意外:“為什么別人沒有看到?”
        “該怎么說服審稿人呢?”作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的李更一邊想,一邊看著身邊的“老伙計”——裹著銀色錫紙的“掃描隧道顯微鏡”。

        顯微鏡的外觀并不起眼。“這是我們自行設計、搭建、組裝的儀器。”論文通訊作者高鴻鈞說。


        從2006年開始,實驗室先后設計、建成了三代掃描隧道顯微鏡。他們使用的那臺是第二代儀器,溫度可以達到0.4K(-272.75攝氏度),可以給樣品加3個方向的磁場,能量分辨可以達到0.3毫電子伏特。


        這些數字帶來的直觀結果是,科研人員可以把原子從分子上切下來,想切幾個切幾個,想切哪里切哪里。也正因為儀器的超強“視力”,使得他們清清楚楚地看見并操控了馬約拉納準粒子陣列。


        就像這個其貌不揚卻實力不俗的儀器一樣,在高鴻鈞團隊的實驗室里,有很多看似隨意實則深思熟慮的地方。“就連用來屏蔽干擾的錫紙該裹在哪里,都是有經驗和訣竅的。”高鴻鈞指著包裹著儀器的不太美觀的錫紙說。


        但是,“儀器好”“經驗足”并不是能夠說服審稿人的科學依據。于是,研究組又用了兩個月,在實驗室的另一臺掃描隧道顯微鏡上,用另一個鋰鐵砷材料樣品重復出同樣的實驗結果。


        看到重復實驗的結果后,審稿人感慨:“我所有的疑問都得到了令人滿意的解答。”


        “這些結果新穎且令人興奮。”另一位評審人說。


        圖片

        高鴻鈞與掃描隧道顯微鏡  倪思潔攝


        每年一篇《自然》《科學》論文


        對于這次發現,高鴻鈞用“必然的偶然發現”來形容。


        在他看來,“必然”不僅來自于儀器的高精度,更得益于研究組的高效率。


        他的團隊有一個很特別的習慣,熱衷于在半夜兩三點鐘工作。“夜深人靜的時候,可以避免電噪聲、機械噪聲對儀器的干擾。”高鴻鈞說。


        從2018年發現馬約拉納準粒子之后,這些年來,實驗團隊始終保持著高速運轉。


        “團隊里都是年輕的科研人員和學生,我們工作起來非常高效。從2018年開始,每年在這個方向上都有一篇《自然》或《科學》成果。”高鴻鈞說。


        此外,對于研究組來說,合作也十分重要。


        “這些年來,我們不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游擊式科研,而是和研究所內外的團隊聯合起來,以建制化的方式不斷推進這項研究。”高鴻鈞說,此次研究就是與物理所靳常青研究組、美國波士頓學院的汪自強合作的結果。


        盡管話語中充滿自豪與興奮,但面對未來,高鴻鈞很冷靜:“這只是一個階段性的基礎科學進展,基于馬約拉納準粒子的拓撲量子計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李更告訴《中國科學報》,下一步,他們要進一步研究應力對雙軸電荷密度波的影響,用可控的方法,把超導材料壓出雙軸電荷密度波條紋。


        他們還有一個更遠的目標。“讓相互靠近的馬約拉納準粒子交換位置,實現對馬約拉納準粒子的編織,向拓撲量子計算再進一步。”高鴻鈞說。


        圖片

        科研團隊合影  中科院物理所供圖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o1797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x027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744-8


        《中國科學報》 (2022-06-09 第1版 要聞 原標題為《一個“必然的偶然發現”》)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可控硅相關文章:可控硅工作原理


        脈寬調制相關文章:脈寬調制原理
        調速器相關文章:調速器原理
        汽車防盜機相關文章:汽車防盜機原理


        關鍵詞: Nature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郓城县| 弥勒县| 若尔盖县| 阳西县| 丰县| 永新县| 西充县| 张家港市| 湖北省| 沭阳县| 临沂市| 五莲县| 德昌县| 海口市| 宜兰县| 都江堰市| 英吉沙县| 门头沟区| 高邑县| 馆陶县| 屏东市| 遵化市| 雷波县| 沛县| 宁强县| 会泽县| 博爱县| 南宫市| 封开县| 清苑县| 高安市| 卓尼县| 玉环县| 武鸣县| 达日县| 都兰县| 光泽县| 佛冈县| 百色市| 溆浦县| 新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