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地位與作用,論中國發展農業的重要性
“民以食為天”,糧食作為人們生存發展的基礎,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主要凸顯于糧食生產中。全國十多億人口,大多數來自本國農業,如果農業不能繼續提供糧食和必需食品,便會引起社會恐慌,生產就不能發展,國家安定會因此受到影響。
并且國內的許多輕工業,比如紡織業的原材料也有很大部分源于農業,而且,農村和農業生產部門還是中國工業產品的重要市場。
并且在前兩天,中央一號文件也剛剛發布,這是21世紀以來針對“三農”問題連續發出的第19個中央一號文件,由此可見,國家對農業發展的重視,及其重要地位。我國農村人口比例占一半以上,農業也是基礎的物質生產部門。盡管現代科技發展迅速,但是單純的人工合成食物滿足我們現在所有能量所需的目的,還是太過遙遠,換個角度說,根本無法實現。雖然現在市面上有許多人工合成的食物,內含許多能量,但依舊無法撼動蔬菜水果的位置,更多的人越來越認可天然有機產品,而不是追求人工合成產品。
直到現在,我們所需要的基本生存物質,還是來源于農業,原料也是在其中提取,才能生產出更多的附屬產品,尤其是維持我們身體所需要的糖類,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等,只能通過動植物身上獲取。
農業的蓬勃發展能夠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農業的發展可以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趨勢,農業的發展好了,與其相關的工業或其他領域才能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很大,并非只與農業相關,其做出的貢獻可以總結為產品貢獻,要素貢獻,市場貢獻和外匯貢獻。
農業的穩定與社會安定和國家自立息息相關,農業的穩定發展,才能夠讓與農業相關的農副產品得到穩定的生產。
這樣的事情我們已經見過多次,每當有危害國家社會安全的事件發生時,有些事件會導致社會生產能力下降。在這個時候,人們便會開始屯米屯糧,由此可見,如果農業不能再繼續為社會提供糧食和必需品,人們的生活得不到安定,生產也就不能發展,而國家也會逐漸失去自立的基礎。正如馬克思所講“食物的生產是直接生產者的生存和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
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愈發重視,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成為當下趨勢,農業生產智能化成為未來憧憬。但是我國小農經濟的發展模式,地勢復雜多變,沒有辦法像西方國家一樣,在農田中使用大型農機進行大范圍收割。
但是根據國情,我們依舊有適合自己的種植方式,比如無線灌溉,無論是小型農田還是大型農業生產基地,都可使用。無需布線,安裝操作簡單,灌溉方式新穎,可以和原有的灌溉方式相結合,無線滴灌,無線噴灌,無線溝灌都可以實現。
農業四情監測系統,無論是溫室大棚還是露天農田,都可以滿足日常生產所需,農業四情監測系統可以幫助農民24小時查看田地情況,將土壤溫濕度,土壤PH值,天氣變化,病蟲害情況等實時上傳至農業四情測控平臺,實現統一管理。
當然,用于農業中的不只這些智能化平臺,我國也有許多適合小農經濟耕種的小型農機,無論是平原丘陵都可以使用,你有見過這樣的農機嗎?歡迎留下你的看法。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