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農|智慧農業與物聯網之間的關系
所謂智慧農業,便是指將現代科學技術與農業種植相結合,從而實現無人化、自動化、智能化管理。它可以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成果,集成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音視頻技術等,實現農業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控制,以及災害預警等一系列的智能化功能。
智慧農業是農業中的智慧經濟,或是智慧經濟形態在農業中的具體表現。其目的是為了讓農業更加互聯和智能化,從而提高農業的質量和產量,實現經濟增長。但是隨著環境污染嚴重,土地沙漠化,土地硬化的問題越來越多,化肥大面積的使用,造成土壤PH值破壞,可用耕地面積越來越少。現實問題讓我們不得不直面這個問題,有相關數據預計,在2050年,世界人口將會達到91億人,這對糧食產量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意味著我們要將糧食產量增加百分之五十。
但是,在有限的耕地中,如何提升糧食產量?
為此,農業領域的人們就研究出了在物聯網基礎上衍生出的解決方案,減少水,農****,化肥的使用,保護環境的同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工人的安全性,提高糧食產量。
調整農業種植架構,將智慧農業盡可能地普及下去,農場可以使用農業機器人和無人機,提高農場的生產效率,節約人力資源,實現量產高產。農業機器人可以幫助農場主收割作物,并進行除草,監測等作業,實現滴灌,噴灌,合理施肥,分析土壤肥力等,還可以在機器人上配置相關攝像裝置,方便農場主實時查看農田中的情況。
智慧農業相比傳統農業,無論是種植還是收割,效率比純人力勞作高出多倍。
將數據分析與農業結合,將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好處,通過收集農業種植過程中各環節不同的數據需求,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加種植效率,也有利于緩解化肥,水資源,農****過量使用造成的環境污染。不過這環節需要歷史數據作為背書,幫助從事農業的人員綜合分析作出最佳決策。它需要各種傳感器收集氣象及土壤,作物的數據指標,供從事農業的人員參考。
智慧養殖:物聯網的存在,為農民遠距離實時查看牲畜狀況提供機會。節省時間不用親自來回巡邏,便能捕捉牲畜的數據,無疑是件有利的好事。這意味著農民,可以有大量的時間分析數據,找到更好更多的解決方案,從而帶來更多的利潤。
在智慧養殖中,智能傳感器設備可以幫助農民監測牲畜生活狀況,比如自動投食,自動補充水分,整體的健康狀況,環境是否適宜此刻牲畜的生長。并且通過軟硬件設備,將數據通過網絡傳輸給農民,從而讓農民更好地進行管理。
在我們日常最了解的便是,會看到廣告上有些奶牛配了智能項圈,這個項圈就相當于移動監控器,奶牛的一舉一動都在農民的視線中,可以用過軟件進行查看。
傳感器的應用:提及人工智能,傳感器是不二之選,無線傳感器應用在農業領域,可實時監測農作物生長狀況,并將數據實時推送給農民,智慧農業單一的傳感器無法滿足大田的需求,需要多種傳感器配合使用,使其可以測量土壤溫度,土壤水分,風速風向,二氧化碳,光照強度,土壤鹽分,溫濕度,PH值等。
還有果實生長傳感器,可以附著在植物上,實時監測植物生長狀況,方便管理者實時查看數據,以便做出判斷。
智能灌溉:傳統的抽水漫灌的方式,在進行農田灌溉作業時,容易造成土壤流失,智能灌溉時基于物聯網技術上提高灌溉效率的新興技術。
智能灌溉是屬于智慧農業中的一個環節,與傳統的灌溉方式不同,智能灌溉控制器就會綜合環境中各個要素,進行灌溉,根據土壤濕度,風度等綜合因素,進行滴灌,噴灌等灌溉方式,補充土壤水分,確保作物可以健康茁壯的成長。
除了進行水灌溉,還可以以水肥一體的形式進行灌溉,在為作物補充水分的同時,還可以為作物施肥。
無人種植:無人種植就是用機器人代替人工種植,通過農業機器人完成播種,除草,施肥等一系列農業活動,解放勞動力,但是國內距離這一目標有些距離,國內的小農經濟現下不適合使用國外般大型農場的農機。
總結:科技發展為農業帶來新的前景,智慧農業中物聯網與互聯網相結合,通過各種傳感器,智能機器人和其他相關監測設備,在保證數據真實有效的前提下,與互聯網相互連接,并將數據發送給從事農業的相關人員,農業相關人員可以通過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從而完成增收增產,由質變到量變的過程。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