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深度|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中的學院創新思考

        深度|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中的學院創新思考

        發布人:中國科學報 時間:2021-08-29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作者 | 劉青松


        世界變化快,新技術與新需求的大力增長對大學教育體系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大學與社會的反向影響,始終是大學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


        這其中既有大學內部知識體系向社會開放的需求,也有社會資源與影響力積累到一定階段后,對其教育身份感的認同需求。


        就像兩個具有磁吸引力的小球,越走越近。或者又像看似不同的兩層介質,隨著時間推移,原子之間相互滲透。


        這種過程不可逆,但是需要一定的時間過程才能達到有機融合。



        面對高新技術的強烈需求,加強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以及傳統大學的產學研建設,是目前最為通行的三種模式,并主要為三種不同類型的主導。


        產業學院的承擔主體主要是職業學院。


        學院直接對接企業或者行業,讓渡一部分權利,二者全面對接。讓企業直接深度參與課程設置、教師雙聘、平臺建設、教學管理、畢業設計、以及畢業走向等等。


        這種模式的目的在于高效率地培養企業所需人才,畢業即可用。


        顯而易見,這是一種高效率的思維模式,其核心問題是如何協調學院與企業之間的資源對接。


        未來技術學院承擔的主體是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


        在學校內部,重新調整資源,達到學科交叉,強強聯合,攻關克難,創造新技術,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為國家長遠規劃做支撐。


        在這種模式中,需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找準方向。


        顯然,這種模式對教師和學生的水平要求更高,一般的職業技術學校或者一般的大學無法承擔。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在未來技術學院發展方面走到了前列。


        第三種模式是最為流行的產學研模式。


        比如,在高校里設立產學研轉化中心,對接外面的公司企業,實現成果轉化。同時,引入各種橫向項目,達到學校與外部資源的共享。學校與公司企業常常建立聯合實驗室,在某一研究領域進行深入合作,但是往往缺乏系統性。



        這幾種模式各有優缺點,也各有其生態位。


        對于產業學院,與之對接的企業或者公司有可能會成為其技術研發的天花板。


        產業在發展,而且會越來越快。基于某一公司或者企業,乃至于一個過于集中的方向培養人才,如果前者發展不順利,會對產業學院造成重大沖擊。


        對于未來技術學院,目前都還是內部資源調整,缺乏不同大學間技術聯合攻關的模式,缺乏產業學院的外部支持等等。


        如果從建設策略上考慮,我們需要避免如下幾種心態:


        首先,要拋棄短平快思維,學校與企業雙方恨不得立竿見影,打好架子,1+1立刻大于2 。


        在產學研方面,做得最好的模式,我覺得還是要首推硅谷模式。這是一個大學群與硅谷創業環境逐步完善與相互促進反饋的過程,而非一朝一夕之功。


        其次,要拋棄單打獨斗之模式。


        硅谷的發展得益于高水平大學群之間的配合,絕非斯坦福或者伯克利大學一家之功勞。


        此外,大學群還包括社區等大學的完善支持,形成高中低段人才培養模式互補關系。


        第三,要充分提升大學的科研水平。


        從硅谷發展出來的產業,很多都是基于當時最前沿的前沿的科技,其中大部分是高校在自由探索中得到的成果。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越是創新的技術,越可能不是刻意創造出來的,比如互聯網。


        如果沒有強大的科研體系支撐,就無法實現真正的技術突破,而只能在低水平徘徊。


        在設定未來技術學院和產業學院之間,還存在一個生態位,那就是如何讓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與大型行業、公司之間的聯合。


        這看似與產業學院類似,但是本質上完全不同。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與普通大學或者職業學院不同,他們不會全方位讓渡自己的教育設計理念與管理權限,這就決定了在于外部資源對接時,一定還有一個權責界面,讓外部資源產生影響,并通過界面傳遞到大學管理內部。


        也即是說,高水平大學的教學科研管理會具有獨立性。


        但是,在保持獨立性的同時,如何激發外部資源的興趣和投入?


        這確實是一個難題。這有點像談戀愛一樣,雙方要有足夠的吸引力,有意愿產生聯系,而不是靠一方去追求。這種情況會出現嗎?


        當然可以。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的很多產業與行業正在面對或者經歷轉型,提升其在世界產業鏈中的地位。


        這就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與研發產業相關的技術。


        在這兩點上,這些行業與產業急需與高水平大學合作,達到強強聯合的作用。


        在這個層面上,企業未必對直接參與大學教學研究感興趣,但是他們可以提供最新的行業需求,提供資金、人力與平臺支持。大學提供的反饋就是培養高端人才以及的科研支撐。


        同時,大學要保持其大學傳統,滿足教育部制定的專業設置。



        上面提及要避免幾種心態,那么與之相對就是要提倡如下幾種思路:


        1)  要有細致的規劃,以及長期建設的準備。開始不宜立刻大規模開班,以試點為主。


        2)  要有大學群的概念。聯合可聯合的資源,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3)  招收高水平的師資與學生。


        具體到執行方案,首先需要建設新型學院。


        新型學院與外部行業(公司企業)之間要有一個完備的對接面,比如理事會制度。


        大學領導、學院領導、行業領導等作為理事,在理事會層面討論行業的資源注入、行業需求等。


        理事會委托學院進行運作。作為院級理事會,要服從校級理事會的基本章程。


        通過理事會,行業代表定期匯報交流行業的最新發展動態與需求,及時完善調整學院的培養細節。


        在招聘高水平師資方面,行業可以與大學共同出資。額外的薪資可以作為行業薪資,提升老師的高水平待遇與招聘吸引力,為快速凝聚人才做好基礎。


        在學生培養方面,可設立豐厚的行業獎學金,吸引學生將來保留在行業中發展。同時,充分利用行業平臺,為學生提供系統的實習體驗。


        在學科建設方面,要充分吸納所需知識需求,創立具有行業特色的通識教育體系,使得培養方案在寬度和深度方面達到平衡。


        最后,還是要提及核心的一點,就是所選擇的行業和企業一定具有高水平,甚至在全球國際化中部分達到了世界級水準。


        這才能保證這種聯合是真正的強強聯合,而不是找一個就成家,那是一種湊合,很多時候,寧缺毋濫。


        面向未來,大學與社會資源的全方位對接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


        大學與城市的互動關系變得會更加緊密。大學對城市的產業推動是一個城市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


        大學也會因為城市和行業發展,猶如站在巨人肩膀上一樣,變得更有實力和更具有國際視野。


        良性的、和諧的大學與外部資源對接,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種互動關系。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不需要太跨界,失去自我。而是,要通過有效的交界面,達成能量流的互送。


        這個交界面,其實就是生物體系中的細胞膜。獨立的細胞之間形成組織,向更高的生命形式進軍。


        聯合的大學與外部資源形成共同體,向未來教育模式探索!


        轉載本文請聯系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注明本文來自劉青松科學網博客。

        鏈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57014-1299287.html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超聲波液位計相關文章:超聲波液位計原理




        關鍵詞: 創新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木乃县| 宜春市| 霍林郭勒市| 长岛县| 梧州市| 米脂县| 莒南县| 叙永县| 瑞金市| 天津市| 靖江市| 翁牛特旗| 靖边县| 贡觉县| 和平区| 甘德县| 马尔康县| 西充县| 嘉祥县| 冀州市| 津南区| 晋宁县| 治县。| 安国市| 蓝田县| 浦江县| 静乐县| 阜康市| 沂源县| 扎囊县| 石楼县| 宁都县| 那坡县| 同仁县| 临漳县| 包头市| 绍兴县| 河源市| 定日县| 盐山县| 内丘县|